度過了二十多年的四川年。
印象中最深的是掃揚塵的風俗,因為揚塵是土話,所以多年來一直誤以為掃揚塵就是打掃蜘蛛網(wǎng),實際上每年都是媽媽把家里里里外外能動的不能動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打掃一遍;
最敬畏的是大年三十上墳祭祖的習俗,用大碗盛上豬頭肉和煮尾巴(估計古人們認為有頭有尾寓意就是代替整條豬了),帶上一瓶好酒和酒杯,由長輩領著從輩分最大的已故親人墳頭開始這莊嚴的儀式,肉碗從頭走到尾最后還是端到團圓飯的飯桌上,這是我每每下筷都小心翼翼的原因之一,認為這是侍奉祖先之物,這樣吃掉這些肉有一種好像偷吃了貢品一般的感覺,而酒也只是淋在墳頭,并不知道祖先們是否能收到;
最心心念念的是媽媽做的臘肉、香腸、豬肚里貨、鹵豆干,小時候在冬月臘月里總能在村里聽到撕心裂肺嚎嚎的哭聲,那是必備年貨的來源---肥豬的哀嚎,膽子大的小伙伴們會去聽屠夫給豬開膛破肚,倒掛著的豬,肚子鼓鼓,刺溜刺溜的肚里貨全到地上的盆子里去了。香腸的腸衣是要洗無數(shù)遍的(因為你知道它原本是裝什么的[壞笑]),原始的方法是將調(diào)好的肉餡一點一點塞進去,對比于現(xiàn)在社會的節(jié)奏,那速度之慢,不過鄉(xiāng)里人也不在乎,因為他們在年前早早就開始準備了。新鮮柏樹椏的煙是最好的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臘貨們騰云駕霧之時小朋友就是好管家,防止阿貓阿狗們提前過年,一切完工之后就是儲藏,勞動人民的智慧使得我們發(fā)現(xiàn)高鹽度可以防止肉類腐化,所以臘貨大多一個字總結----咸!鹽多遇水汽則易化所以臘肉一般由一人大左右的大缸保存,已經(jīng)用鹽漬好的肉又一層肉一層鹽地疊放在缸里,農(nóng)村趕集不方便也不是天天都有新鮮肉,所以之后的好幾個月我們都可以吃到咸咸咸咸咸咸的臘肉。香腸及肚里貨的保存方法則更加高超,鹽分較少需通風晾曬,四川盛產(chǎn)竹,老一輩多會編制竹籃竹框,將疏密間隙夠通風又不會落出所盛之物的竹籃編好后放入臘貨,封上口,用繩一頭穿過房梁一頭綁住籃子,懸空儲藏的辦法應運而生,防蛇蟲蟻鼠之妙招!然后我們擺席的干盤子們就產(chǎn)生啦!
最感謝的是媽媽,年年都辛勤勞作,一年到頭,為子女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勞動使勞動人民最值得被歌頌!
故鄉(xiāng)的年還有許許多多特色,兒時的記憶里關于年還有許許多多未來得及書寫,所幸也謂之不幸,漸漸老去的母親年年都為我做那經(jīng)久不衰的香腸,什么時候我也該學習著將它的制作方法學習下來,用著新科技老方法將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用口口相傳或者白字黑字記錄古老的年。
年,一年又一年,年代表年齡長了一歲,代表收獲多了一份,代表生命進了一步……今年,沒有在故鄉(xiāng)陪媽媽過年,婆婆用她的絕妙的手藝向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陜西年,一個年味濃郁的特色年,希望全家老小都能一年更比一年好!
兩位媽媽都辛苦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