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們往往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為好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長覺得,還是要傳承老一輩人的思想,棍棒底下出孝子,好孩子都是打出來罵出來的,我們都是這么被教育大的,現在也長的好好的。
另外一部分家長則覺得,自己小的時候受了很多苦,很多委屈,在父母嚴厲的打擊下,總算是熬了出來。可不能再讓自己的孩子再經歷自己曾經痛苦不堪的境地,要傾盡全力對孩子好,要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多表揚并且盡量順著他們。
2.
記得有次帶侄子參加一個少兒的比賽,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對父女,女兒應該是剛剛結束了比賽,低著頭小心翼翼的望向父親,一步一步的往前挪著,希望能從父親臉上找到一點安慰。
但是父親則是一臉責備,看到她過來,很大聲的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啊,來的路上不是還說沒問題的么,上面的題和你平常做的都是一個類型的,你怎么就能錯了呢?你到底長不長記性啊。”
說著就拽著女兒往外走了,邊走還邊拿手去戳女兒的腦袋,女兒剛開始下意識的躲了一下,后來還是聽之任之的由父親拽著出去了。
這樣一對父女,不難看出,如果照這樣的成長軌跡長大,這個女孩將來長大了性格必然是有些軟弱的,內心的沖突也會很多。從小父母幫她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目標,導致她以后生活中自己的目標感不強。遇到困難容易選擇退縮,也容易自責,遇事喜歡逃避。
3.
有個遠房的表姐,結婚比較晚,三十多的生下了一個兒子,整天寵的不得了,想要什么都會盡量滿足他。
今年孩子剛剛上小學一年級,記得有次順路陪表姐接孩子,走之前她都會準備好一盒子切好的水果和飲料,說兒子放了學喜歡吃東西。接到小家伙后,立馬就把書包接下來背自己身上,然后噓寒問暖。
小家伙說今天數學考試,昨天有好好復習,然后考了全班第一名,表姐立馬就擺出了崇拜的表情道:“我兒子考了全班第一啊,太了不起了,你真棒兒子,我為你感到驕傲,我就說嘛我兒子最聰明了。”
不僅如此,表姐的教育方式就是夸,她經常會對孩子說:“兒子你真棒”,“你真的太聰明了”等等。為此,夫妻兩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經常鬧矛盾。
其實,這樣一種方式,有時候并不見的會有很好的效果。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我原來這么厲害啊,那以后學習應該不用太努力了。并且會對夸贊產生依賴,如果以后沒有得到及時的夸贊,就會喪失對這件事的熱情。
經常在這種夸贊中長大的孩子會很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比較自私冷漠,同時也是眼高手低的低能兒。
4.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打罵,也不是夸贊。他們需要的其實是鼓勵,正確的鼓勵。
比如說那對父女,比賽結果并不是很滿意,女兒本身就已經在懊惱了,如果父親這時候能夠抱抱她,然后很平靜的對女兒說:“今天這樣的情況,我相信你已經盡力了,有幾道題其實和你平時做的題型差不多,如果你能細心一點,相信你今天一定會贏的,這次我們總結經驗,下次注意好嗎”如果是這樣的對話,相信那個小姑娘一定可以感受到父親對她的愛,這一次的小挫折,會成為她下一步的墊腳石。
我們很多家長也應該可以感覺的出來,有時候對孩子吼叫打罵的越厲害,孩子反而越不配合,還會哭鬧。在心里,孩子并不認同你的做法,有的甚至會記恨。
5.
再來看看表姐的夸獎,遇到孩子考試成績很好,如果表姐這樣鼓勵兒子:“這次數學考的這么好,是不是你昨天好好復習的原因啊,都是你努力的功勞,如果我們把這份認真努力勁兒用在其他事情上,相信你也可以做的很好。加油~”
孩子如果聽到的是這份鼓勵的話,他也會反思哪一點他做的很好,形成了積極的自我評價,以后繼續堅持。
6.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說:正確的贊美是鼓勵,而不是表揚.鼓勵指向的是行為,而不是這個人本身,鼓勵會激發對方的自我評價和內省,最終讓他不依賴于他人的評價,確定正確的價值觀,并獲得自信和自立。
要記得:我們要鼓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