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五點多自然醒,起來碼字。晚飯后開始原來定在早上的閱讀,八點開始盡情地練習口譯和口語。很多問題稍微調整安排一下,就可以解決,不是非得二選一。其實這些道理自己內心隱隱都知道,但是聽了群友兼顧升職和二胎的故事,覺得自己也必須行動起來,作出改變,不能在戰略上繼續懶惰下去。
于是,我不用立即坐下來憋稿子,大腦、內心和胃都感覺很輕松;不用到哪個時間點就掐掉,在時間的壓力下逼大腦空空疲倦不已的自己舞文弄墨。嘗到甜頭以后,我告訴自己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也要繼續這么做。
燃鵝,今天就睡到了八點多。吃個飯、洗個頭,再磨蹭一下,十點多才開始碼字。磨蹭的理由是,連日來每天做高口模擬卷、練習筆譯和口譯,在心理上有些疲倦,想趁周六寵愛自己,給自己放短假。其實內心在聲嘶力竭地呼喊,要求自己上午開始糾正昨天那套卷子的錯誤。但是喊著喊著,我還是很磨蹭。這就是惰性吧。
人為什么有惰性?我想這就跟人為什么要休息、要娛樂一樣的道理。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不停運轉,機器都要休息呢。人也不可能像牛羊馬一樣一直承擔繁重痛苦的勞動,動物都有感情呢。我們不能飽食終日,沉迷享樂,但也要愛惜身體,適當休息,不能讓“身體被掏空”。
只不過休息久了,就產生惰性。或者說,休息得太久,就是惰性。
惰性不可根除。每個人都有惰性。若一味壓抑,很可能讓人過度疲勞和抑郁,關鍵在于疏導和克制。
那么,人該如何克制自己的惰性呢?
首先我們得安慰內心的孩子:“哦,沒關系,你正好需要休息呢。人性就是如此,放松一會兒,沒有關系。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早點去玩,才能早點回來學習呀。”
有一段時間,我常和Toastmaster俱樂部的小伙伴說,哎呀,我懶癌又犯了,這個事情我不想做……我問過Natalie,我的懶癌怎么治。她說,我不要老是去強調自己“懶”,這反而會給自己負面的心理暗示,反而會強化自己不想要的特質。其實在高強度的學習工作之后,休息和放松是必需的,無可厚非。人都有一個周期。允許自己充分的休息,接受自己身體的特點,一定會重新勤奮起來,我們都會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前幾年考研的那段時間,我對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周期作了詳細記錄。一天從睜眼到閉眼都在學習,每學習30分鐘,休息5分鐘。刨開休息、吃飯、瑣事的時間,我一天最多可以學習10個小時,但也僅此一天,第二天心理上和生理上都疲憊不堪,只能勉強保證4-5小時的純學習時間。若每天留有一定余地,學習8-9小時,最多5天左右,我就感覺喘不過氣,必須出去散散心。到了這個階段,我往往需要一兩天才能恢復到之前極度渴望學習的狀態。根據數據記錄,包含“懈怠期”在內,我一天的純學習時間平均約為6個小時左右。在“勤奮”與“懶惰”的臨界點,我內心極為痛苦,即使有考研這個人生大事橫在那里,也無法逼我把書看進去。當時的心態就是即使考不上研究生也顧不上了,一定要出去散散心。
所以我就“犯懶”了,是我為了能夠繼續學習而采取的“綏靖”政策。我意識到可能是把自己逼得太緊了,這讓我產生了逆反心理。好比把彈簧拉得太長,它崩得太緊,手松開之后,彈簧會收縮到最短長度,并且反復伸縮好幾個周期才會穩定下來。我的思想非常渴望每天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時間所有精力去學習,然而我的身體總是不能滿足這個愿望。身體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就非常有罪惡感,又覺得無法責怪自己。我開始反思,我硬性要求自己每天學習的時間超出身體能接受的臨界點,其實只是滿足自己關于“勤奮”的虛榮心,只是“暫時”達到了我的目標而已。長期來看,這樣的節奏不一定能把學習效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其實我早就讀到過一個理論,在疲勞之前休息,效果最好,而且耗費的休息時間最少。于是我開始調整,對自己的感受更加敏感。一旦感覺到自己有厭學情緒,我就放下書本,“放空”15分鐘,看看風景,聽聽音樂,什么也不想。這種情況下,往往沒有幾分鐘,我就會覺得無聊,然后重新開始專注起來。此外,我不再等到憋得不行的時候,才連夜看好幾部電影,而是每天抽出效率最低的時間段,比如午飯后,看半小時的電影。結果沒幾天就對看電影膩了。原來我的身體還是滿勤奮的。原來輕松的娛樂休閑也不是每天都能堅持的呀。
保持溫和的節奏其實需要更強的理性和克制力。因為不管不顧地往前沖,狂熱地做一件事,是最容易的事。
然而,我還是希望能提高平均的純學習時間,讓自己的身體能更加適應高強度的學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