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火炕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每到這個陰冷的時節,就會思念起老家,思念起老家那磚塊黃泥壘起的火炕。

老家在距離我現在生活的城市不過二百多里地的林海深處,也就是城里人嘴里常說的“溝里”。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里地方不大,人口不多,民風淳樸,街面干凈整潔。

我們居住在亞寒帶的高原,全年的平均氣溫不過幾度,冬天最低溫達到零下四五十度。特殊的氣候環境養就了特殊的智慧人群。為了防寒,我們這嘎達的人居住的平房都會盤上火炕,壘起火墻。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嚴寒到來,家家戶戶滿院子摞著劈好的木柴————筷子粗細的引火用,大塊的燒屋子用,旮沓癤子的壓火用。

溝里的冬天,每家每戶的煙囪是從早到晚一直冒煙的,灰白色的柴煙和白色的寒煙繚繞著裊裊而起,彌漫著飯香,彌漫著回家的誘惑。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時候,我們出門之前一定要仔細檢查爐火,掀開炕頭的席子,以防沒人時候炕燒的太熱跑了火。在回家的路上,離家老遠,就會習慣性地抬頭尋到自家的煙囪,要是煙囪漫著炊煙,再疲憊的心都是暖的。

而我們在家的大部分時間就是靠著火墻圍坐在火炕上,新鄰舊居,同學朋友,或是喝茶閑聊,或是推杯換盞,任它門外滴水成冰,由著去冷去,反正屋子里是熱騰騰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坐在火炕上,屁股燙得麻酥酥的,要不時地挪挪窩,顛顛屁股換換姿勢。晚上睡覺的時候,后背貼著火墻,人鉆進熱乎乎的被窩,由著爐火自顧自地幽幽燒著,人且顧自安安妥妥的舒展著睡去,絕對不會凍得蜷縮成“團長”。

到了城里,火墻沒有了,火炕沒有了,那高聳著冒著炊煙的煙囪也沒有了。樓房的安靜替代了土屋的歡聲笑語,對門矜持的點頭示意替代了老屋鄰里之間的你來我往勝似親人的照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唉,離開家鄉,離開了老屋,離開了火炕。一切能夠溫馨記憶的東西,漸離漸遠卻又清新如昨,不離不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