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21天的學習,我總結(jié)學習論語的三個步驟:
1、解讀論語,了解孔子思想;
2、對照自己,思考如何聯(lián)系實際;
3、指導踐行,改變自己;
這三點做起來并不容易。我目前還只是在解讀論語階段,每天翻閱參考書,上網(wǎng)查找相關資料,最后寫成讀書筆記,一般要花三個小時左右。由于還沒有充分了解儒家知識體系,尚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因此聯(lián)系實際和指導踐行,都還比較困難。
但即便如此,這21天的學習還是收獲頗豐。
1、開始了解儒家的一些基本理論。比如,“禮”是制度是分,“樂”是文化是合,“禮”與“樂”只有相輔相成,才能共建和諧;再比如,“道”是所有人修行要走的路,是大道是通途;而“仁”則是每個人修行要走的路,因此,論語中孔子對于問“仁”的解答因人而異,各不相同。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最佳佐證。
2、學習了儒家“至于學”,積極進取,永不停止品德修行的精神。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己”時,我們總在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自己懷才不遇而郁悶。孔子卻教導我們,別人不了解你時,不用自怨自艾,更不能消極等待,你需要反省自己,并做得更好,讓“近者悅,遠者來”。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恰恰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3、儒家在踐行“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中真誠靈活,并不是刻板的封建理教。比如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并不是我們以前認為“以德報怨”的好好先生;再比如孔子教曾子不可行愚孝,“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真是大智慧呀!
4、學習經(jīng)典,需領會精髓,不能死搬硬套。千年已過,世事變遷,有些觀點做法能否適用,尚需琢磨商榷。比如孔子推崇“德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不可否認,“道之以德”的確是治國根本,但德治,禮治,法治的運用,皆有其社會基礎,如果已經(jīng)禮崩樂壞,僅僅施行德政,不監(jiān)督以法,恐怕也是不行的,這不也正是商鞅變法應世而生的原因嗎?
《論語》不愧為傳世經(jīng)典,短短21天的精讀,就已經(jīng)讓人欲罷不能。正如歌里唱的“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再也沒能忘記你容顏”。我已經(jīng)被她深深吸引,只能一路相隨吧。
201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