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過一個調查,你覺得十年后自己會是什么樣?這個社會會是什么樣?超過70%的被采訪者認為十年后的自己會比現在好,同時只有不到30%的采訪者認為十年后的社會會比現在更好。個人的發展期望是應該與社會相匹配的,如果社會變得更差,你不大可能變得更好。
心理學家丹·艾瑞里做過一個實驗,他隨機給自己的學生分配球票,然后詢問沒有分配到球票的學生他們愿意花多少錢購買球票,以及問拿到球票的學生他們愿意以什么價格出售球票。結果前者均價是170美元,后者是2400美元。個人會習慣性地高估自己所擁有的人事物,認為自己擁有的人事物比別人的更有價值。
1972年有一個實驗,有兩組人,A組被告知自己肯定會受到電擊,B組被告知自己有50%的概率受到電擊。兩組人被測試出在面對這個消息的時候的緊張程度居然是一樣的!B組的數值被持續減小,40%,20%,10%,5%,結果仍然是沒有差異的,直到0%。在面對風險時,人們更看重風險造成的后果,而不是風險的概率。
《紅樓夢》里面秦可卿病重的時候,尤氏問王熙鳳:你冷眼看這媳婦兒是怎么樣?鳳姐兒低了半日頭,說道:這實在沒法兒了。
冷眼就是抽離情感去看待一件事情。王熙鳳和秦可卿分別是榮寧兩府的長孫長媳,都很有才干,兩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賞。但王熙鳳最厲害的地方是:即使這么糾結的情感關系中,她仍然能抽離感情來客觀看待秦可卿不久人世的現實。
我們系統性地高估自己的素質,并且低估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認為自己的能力無人賞識,自己的才華無人發掘,自己簡直就是上天的寵兒,但是一遇到現實問題馬上就變成皇宮里的王子或公主,所有人都該幫助自己,你怎么忍心讓我面臨這么痛苦的選擇?這個問題很普遍基本每個人都會有,不然哪里還需要無數偶像影視文學讓我們來映射自己?
王陽明的一句話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知行合一。
怎么想是你自己的事,你做了什么才是大家的事。從來知易行難,“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實未知”,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辜負了你,不妨挽起袖子開始干。而不是讓情感(你怎么想的)左右了你的判斷,做的過程本身就是修正自己想法的重要步驟,做的好,總結自己為什么做的好;做的差,想想為什么其他人做的好。如果喬布斯一開始就能想到什么就做到什么,也就不會有后來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一直得瑟不就完了,還hungry?hungry for what?
想是情感,做是事實。對一件事的情感放得越多,產生的偏差越大。書中有兩個故事,A是“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B是“國王死了,王后傷心欲絕,也死了”,問兩個故事哪個概率大一些,幾乎所有人都選擇B。但事實上A的概率比B的概率大,因為A中的王后可能很開心,可能無所謂,也可能傷心欲絕。而B顯然只是A的一個子集。我們直覺認為B的概率大一些只是因為B更符合人類情感。
看吧,感情用事幾乎是本能,而且是一種可能會毀掉自己的危險本能。所以當我感受到自己明顯被情緒包圍的時候,我一般停頓一下問問自己,“你就不能冷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