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段時間,“喪”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影視劇里,像《馬臉波克杰》、《倫敦生活》、《海邊的漫徹斯特》,這些喪片大受歡迎。微博上,還有營銷號,光靠拼接劇中的“喪”臺詞就能獲得幾千的粉絲。
? ? ? ?其實,喪片并不是現在才流行的。在我有限的觀劇年齡里,最早接觸的“喪片可以追溯到2006年——銀魂系列動畫播出的時候。十年過去了,漫畫更新到四百多章,動畫制作到第三季,但熱度依舊還在。去年年底,《銀魂》發布真人版電影的定妝照,一時間引發網友討論,霸占了熱評(還請來小栗旬飾演銀時,天嚕啦)。
? ? ?《銀魂》具備了喪片該有的元素。首先,故事背景要喪。江戶川時代下,外星人與人類大戰一場,結果人類輸了,地球徹底淪為外星人的殖民地。然后人設很喪。銀時曾經是叱咤四方的白夜叉,結果現在成為翻著死魚眼的天然卷大叔,最大的愛好就是吃甜食和挖鼻屎。出生在劍道世家的新八,成了銀時的跟班,日常就是專職吐槽,兼職追星。而攘夷志士桂,天天嚷嚷著要光復武士之魂,結果不是被別人舉報,就是被別人追殺。這樣的人設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在《銀魂》里,什么都是反著來。越是厲害的人物,越會被惡搞。越應該嚴肅的情節里,越容易崩壞。最后,臺詞要喪。實不相瞞,這些喪里喪氣的反雞湯臺詞,竟然有提神醒腦的作用。
比如:
減肥就能變美?口哼!想太多
沒錢該怎么辦?涼拌唄
要努力奮斗?還是吃好喝好比較強。畢竟:
這些反雞湯語錄背后是現代人對現實的逃避,也是對自我的探索。
? ? ? 《銀魂》里頭擺出的那種“讓我們嬉皮笑臉地來刺穿生活假面”的腔調,雖然看起來并不討喜,但在某個時刻就暗戳戳地在旁觀者的心坎上烙了個印。跳出銀魂,日本影視劇里的現實主義,大多與英雄主義無關,多數人的日常、瑣碎、平凡、邊緣化才構成了文本意義 。像在我的公眾號提到過的兩部日劇,就是典型的喪片。《西瓜》說的是小人物的日常,《東京女子圖鑒》說的是階級差距,還有去年引發熱議的《賢者之愛》和《玻璃蘆葦》說的是不論之戀。。。日本喪片的高產,與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密不可分。換種說法,喪文化,就是起源于日本的流行文化。人口多,國土少,又多處在地震帶上,自然災害頻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日本國人普遍存在焦慮感和危機意識。另一方面,擁擠的日本地鐵,燈火通明的辦公樓,狹窄的居住空間又形成了外在壓力。于是造就了逃離社會的集體無意識,而流行文化恰好把這種無意識反映出來了。
? ? ? ? 如果說日本的喪文化是來源已久,那么我國的喪文化就是剛剛新生。回到我國的社會形態。進入21世紀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物質財富有了較多的積累。但是,與過去相比,國人的幸福指數反而降低了。不說前面的70后、80后,就說說最熟悉的90后吧。互聯網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頻繁。哪怕相隔千里,也能知曉彼此的訊息。今天誰誰又升職了,明天誰誰又買房了。無形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從現實生活擴張到網絡世界,以至于忘記自己的節奏;同時,信息變得富余:大量的成功學口號盛行,公眾號上,類似“三個步驟教會你做成什么”“知道什么道理就能升職加薪”的標題黨不勝枚舉,快餐文化下養育的浮躁心態蔓延開來。另一方面,與急于求成的心態相對的是,社會階級固化的現實,是大學擴招帶來的學歷貶值,是脫軌教育帶來的就業困難,是不斷上漲的房價帶來的經濟壓力,還有父母的贍養問題。所以,著急的年輕人們與現實一觸碰,立刻被打回原形,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讓他們倍感無力。現實生活中,無法表露的喪氣感,在網絡世界通過自嘲得到發泄。
比如,不想上班,就葛優癱
人生絕望,就像身體被掏空
所以才有現在所謂的“喪文化”。
? ? ? ?前不久,我在某平臺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作者把“小確喪”看作無病呻吟的做作,是一種病態心理的表現。關于這樣的觀點,我不置可否。只不過,就像雞湯軟文給人斗志一樣,如果小小的自嘲、偶爾的喪氣話能讓人會心地笑笑,那也證明它沒有壞處,不是嗎?
? ? ? ?畢竟,沒人因為喝了一碗雞湯,就能出任CEO,贏取白富美。同樣,也沒人因為幾句自嘲,就頹廢崩壞下去。現實已經夠苦逼了,就別這么嚴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