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應該是一個長滿故事的園子,生長的故事也是最誘人長青。此講“童心”閱讀故事:
集團今日組織“童心”文化觀照下的童書閱讀課程建設研討會,收到短信通知,本人恭列其間,沒有意外,因為一直在參與“童心”文化建設。如,開學工作創新案例,就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的提煉:書香漫溢校園,文化植根童心。開學季,實小羅塘校區對校園文化環境布置進行了升級改造,旨在打造一個讓閱讀觸手可及立體化的“童心”文化環境。一是藤韻廊下有個快樂大轉盤,讓閱讀“轉”著看,用身邊的小作家胡禹舟的《小象歷險記》作品作為引子,點燃同伴們閱讀與寫作興趣之火;童話森林,讓主題式童話故事情境再現,七個小矮人、草房子……相伴相隨,快樂漫盈;三是改造“院墻上的生態園”,讓花花草草與樂娃們“見天日,接地氣”地自由生長。市教育局朱三峰副調研員在快樂大轉盤邊“童心”大發,拍照留念,邊轉邊看,盛贊:“實小有個快樂閱讀的‘轉經筒’!”在生態園邊感嘆該校生命教育與大閱讀有機融合,讓閱讀落地生根。
實小“童心”文化的提出應該時間不長,但意義深遠,故事多多。簡述之,一是實小有一段全國聞名的光榮史。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校師生率先向全國少年兒童發起捐獻“中國兒童號”飛機的倡議,得到全國少年兒童的積極響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國家級媒體第一時間全文播報和轉載了這份倡議書。我校倡議捐獻“中國兒童號”飛機的壯舉,譜寫了一曲蜚聲全國的愛國主義篇章。二是2016年底朱永新先生在考察實小城南校區時,欣然題書,“童心最美!”當時沒在場,揣摩著應該也與“童真、童幻、童趣”等教學樓大名有聯系——靈感(沒有考據哈!等待調查)。經常祝愿人“永葆童心”,作為教育人,特別是基礎教育人,童顏確實常駐;作為實小娃,童心應該朝向最美、最真、最實!(假如記不住,就記:沒真實!)
談到記不住,想起那些掛在墻上、印在紙上、宣在媒體上的校風、學風、教風、辦學理念等等,往往是校長等少數管理者對外宣傳的“導游語”,大多數師生“只是有印象”!辦學文化意義不贅言,但文化認同融入校園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才是朝向……它最起碼的表征應該有:簡潔,能記住是基本;內涵,能“點燃”生長。實小的“童心”文化,簡樸又厚重!
同事們對“童心”文化觀照下的童書閱讀課程建設從閱讀載體、推進實施、評價展現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我只是扯了幾句話,也沒有現場闡述自己的意見,(這個階段開會對公開發言沒有欲望,可能也是老了的標志,呵呵)現思考捋一捋:
首先,童書的編寫應該姓“童”。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句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了解學生現有閱讀基礎,他們關注什么,喜歡什么,我們能在他們原有的興趣點上引導推進,基于“童”情,有序(梯度)與雜家相糅合。120本童書,每學期10本,不應是簡單地找尋現有的文學作品,將之歸歸類。讓學生、家長、老師參與進來,結合教育行政部門推薦閱讀書籍,進行整合、編輯。這可是一項龐雜的“工程”,真正靠現有的集團三個校區師資力量,一下子編寫出,不切實際,我們可以分時段與年級段逐步“積累”,以致編修成套。
其次,童書閱讀指導應該落在“心”上。手指上的閱讀、領讀者行動、聊書會、小書蟲PK賽、童書義工、六一講堂……活動推動大閱讀深入進行,但身處其間,常有“少部分”人在折騰的感覺。細究,學生的閱讀評價形式單調,一線語文教師目光往往集中于期末考試試卷上那十來分的課外閱讀題檢測上。閱讀素養,策略方法等需深入研究,形成明晰的要求;聽說讀寫的物態展現,需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適度“包裝”。讓師生真正學會閱讀、愛上閱讀;讓所有人卷入,“讀心”悅納,仍在路上。
三是“童心”閱讀目標應該是朝向終身閱讀的習慣養成。閱讀,應該是當下文化時常關注的“焦點”。大家“聲嘶力竭”,鞭笞入微,但身體力行的很少。我知道很好,就是我忙!我沒有這個精力!亦或,我也閱讀哈,手機隨時讀。(雞湯文不少,碎片化閱讀的內容有待提升)身邊的語文老師將市區局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完整精讀下來的沒有幾個,說實話,本人也只是抽空瀏覽瀏覽。城南大閱讀“紅火”現象,用他們曾經的教導處主任一句話可以管窺,“《小王子》《夏洛的網》這兩本書是每個城南人都通曉的!”這需要氛圍與底氣,一本名著在手、一位名師引領、一群孩童追隨……多么美好的境遇!閱讀不能功利,門道與熱鬧之于它都是褻瀆!靜下來,還閱讀私密本色,讓閱讀成為習慣,在前人“故事”中闊步向前,應該更從容、有幸!
理念、環境、媒介、實施、評價……亦步亦趨,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