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兩次崆峒山,崆峒山位于平涼市西郊15公里處,是六盤山支脈。
2000年去的時候是參加了一次送佛活動,那天早晨去的居士非常多,大家都在指定地點集合坐車,打頭的車是載著佛像的車。下午五點左右到了崆峒山,這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居士匯聚在環保車停車場,大家都在等乘坐環保車上山。上山后我們被安排在剛建好的大雄寶殿里休息,因為沒有參加過這種活動不了解,因而什么都沒有帶,大家坐在鋪了一層麥草的地上,剛建好的房屋比較潮濕,坐了一會就感覺不舒服,姐姐也感覺不舒服,于是出去看賓館有沒有房間,剛好有一間房子的游客正在退房,姐姐趕快定下來,我們和同行的兩個阿姨一起住了進去。
第二天早晨,有禮佛活動大家都起的非常早,六點不到已開始洗漱,這是看到院中洗漱的人被云霧籠罩著,霧在人群中間穿行,人在霧中行走,好像電影里看到的云霧繚繞,這時抬頭看道教這邊山,順山勢而建的廟宇在云霧中時隱時現,山上的道士宛如在仙境中穿行,看的人禁不住想趕快去看看,等洗漱完畢,我和姐姐給同行的宋媽說了一聲,快步像道教這邊的山門走去。
走進山門,山門兩邊塑著馱著磚的山羊,因為這邊山勢險峻,人和騾馬沒法搬運建筑材料,就選擇山羊幫忙馱運。因為過來的早,山上基本沒人,加上云霧環繞更顯得人在山中仙在山頂,延陡峭的山路上山宛若踏上了去山頂尋“仙”的路,半路上看到一個年齡七十多歲的老道士在上山,為了不費體力,老道士用之子型爬山,雖然年齡大但是沒有一絲的喘息,比我們年輕人走的還快,很快我們在前邊已經看不到他的身影。
每走進一個廟宇看到早起的道士在打掃大殿,把大殿和院子打掃的一塵不染,因為人家都在忙我們也不好意思打擾,無法詢問每間廟宇的名稱,只是沿著山路上到了山頂,向山下望去,只見前峽涇水縈回,后峽胭脂河湍流,兩河交匯于前山屏障一望駕山腳下,形成環繞之勢。沿著山勢樹木林秀,草茂花繁,松柏多姿,藥材遍地,群峰競秀,瑰麗雄奇,身臨其境,勝似仙境,故而也有了“崆峒仙境”之美譽。
看完景色后,我們順山路而下,因為太早游客基本沒有上山,走到半山腰有一家賓館,這是有一幫游客穿著中式白色綢緞服裝,在空地上打太極拳,與身后的中式房屋構成了一幅人間仙境圖。我們稍事休息正準備下山,看到有一家賣小吃的開始擺攤,出來的早還沒有吃早飯,趕快過去問老板開賣了沒有,老板高興的說:“開賣了開賣了,”因為第一次去平涼,不知道有什么好吃的小吃,看到有一種和涼皮差不多的小吃,我們問老板:“這是涼皮嗎?”老板一看我們不懂解釋說:“這叫蕎面柔柔,你們沒有吃過吧,嘗嘗挺好吃的。”吃完后我們也休息好了繼續下山。有了這次游崆峒山的經歷,心里留下了還要再來崆峒山的念想。
第二次去是2013年,懷著再次領略仙境的心情來到了崆峒山,因為沒有住在山上的賓館里,來到山門先是排隊買門票,接著排隊坐環保車上山,因為游客太多,登山時已是上午九點多,這是太陽已經升起,照在道教這邊山上,抬頭向山路望去滿滿的都是人,看到的都是游客,加上太陽的曬沒有了一點登山的欲望,可是外甥人小沒有感覺,在轉眼間不見了蹤影,為了追上她拼盡了全力,這是感到心動過速,人都快癱了。
有了兩次登山經驗,等下次再去我想念的崆峒山時,一定會早起早上山,再次領略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