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士
「萬億級的市場」「巨大流量」「政策紅利」「國之大計」是體育產業里的高頻詞,在文娛大火的眼下,體育似乎也迎來了爆發的春天。只是靜下來盤點產業時,情況并沒有眾人想象中的那么樂觀。
縱觀體育產業類app排名,幾乎清一色被熱門大項足籃球的直播或媒體社區所占據。賽事直播本質上是資本換版權和資源的競爭,一個標準的巨頭逐鹿的市場,萬達、阿里、騰訊、樂視基本吃透了這一塊。不過類似足球魔方這樣的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分析提供足彩的決策建議也占據了一席之地。
但這不該是一個擁有著過億忠實流量的產業該有的樣子。滿足球迷的觀看需求是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的事,現在如何帶動「過億流量」從「觀看」到「參與」才是更值得思考的事情。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年限不長,職業化道路則更短。
從受眾人群上來看,幾個傳統熱門大項足球、籃球、網球有著最高的影響力,觀眾基數都是過億級別的;乒乓、羽毛等小球次之;其他的奧賽(奧運會)項目擁有一定的觀賽量,但由于受制于項目的瓶頸,基本也就只有大賽期能夠看到觀賽流量的峰值;馬拉松、電競、棋牌這兩年火熱升溫,受眾人群也在逐步擴大,但實際參與者的量級與其他項目一樣明顯還處在發育期。
拋開結構不平衡,我們圍繞著足球、籃球這種擁有著“過億流量”的大項,深挖一下除了滿足觀看討論這一基本需求,還有哪些在行進的小賽道,結果也許值得玩味。
通過盤點目前市場上的泛體育類項目和公司,我們有了幾點發現:
一、核心IP之外無抓手
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都可以用上圖的四個維度來定義業務模式。選取項目+找到IP作為抓手+周邊切入/落地結合,就完成了一個項目的業務框架搭建,目前行業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似乎都離不開核心IP。
但核心IP的源頭都掌握在巨頭手中,中小玩家完全沒有參與和顛覆的機會,而走在供應鏈下游的市場,也難以得到資本的青睞。
市場的選擇是一個必然,但應該如何脫離對核心IP的重度依賴,在直播、票務之外找到這個市場巨大流量的下一個漏斗,則是資本方和中小玩家應該思考的事情。
二、媒體社區是主流變現模式
通過IT桔子的數據盤點不難發現:體育媒體及社區--這一基于滿足觀看需求的模塊,依然是行業的頭部玩家。
懂球帝可以算作是行業內的一支標桿,通過整合新聞信息和球隊球員動態,18個內容分流導航將直播預告、聊天室、文字直播等方式串聯起來,雖未拿到核心IP的視頻版權,但基于其社區文化和球迷圈子形成的流量群體足以支撐起在電商領域的變現業務。
不過,拋開媒體社區環節,熱門大項的流量,在場館、設施、培訓這些滿足「參與」的項目既沒有量級的提升,也沒有市場熱度的認可。相比健身帶來的全民瘋狂,足球籃球所代表的傳統大項其實存在著巨大的流量浪費。如果能在這個維度上挖掘更多流量變現的可能性,顯然在商業模式上會有競爭力。
三、「依附內容」,器材設備玩出了新花樣
熱門體育大項的巨大流量最直觀的變現除了版權票務之外,就是裝備器材市場。裝備生產商從阿迪、耐克、彪馬,到國內的李寧、安踏、361,以及整合供應鏈和自有品牌的體育零售巨頭迪卡儂,借助IP進行品牌營銷是其通用思路。
移動時代,這條賽道與零售的相關度直接決定了其與電商的相關度,體育用品裝備器材的垂直電商get(當客)、識貨等項目目前暫時跑到了賽道前列。
get作為一家體育裝備的內容電商,通過配合NBA及其他賽事和角色IP的成長歷程自產內容,抓住sneaker用戶群體對稀缺性球鞋及裝備的渴求整合供應鏈,實現自營和海淘的互補,完成了從內容、社區、到電商的完整閉環。
Sneaker文化在歐美的流行已有段歷史了,然而在國內似乎才剛萌芽,這也意味著我們期待的熱門大項在全民參與的下將會迎來效益爆發。
發跡于國內的get除了培育sneaker文化之外,更將板塊涉獵到了足球、籃球、跑步、健身、潮流、騎行等6打板塊,關注整個潮流運動裝備的頭部商品和咨詢內容,在內容電商的背景下,逐漸扮演起內容門戶和入口的角色。
誠然,電商的2.0時代需要IP內容作為抓手。對于巨大流量的變現,在版權票務市場玩不過巨頭的中小玩家,在運動裝備這條賽道上顯然嘗到了甜頭。
四、政策能「喚醒」體育培訓市場嗎?
中國籃協即將換屆,新的籃球發展政策呼之欲出。而足協去年年中也推出了《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配合教育部今天提出的2萬所足球學校的建設,體育培訓市場的優質項目值得期待。
人才的斷層,職業化青訓機制以及體育培訓素質教育的稀缺,在政策效果存在滯后性的前提下,能否通過互聯網的時代基因賦予一些新改變?
兩大球承擔了國人太多的期待,作為球迷吐槽的同時可曾想過,與其作為旁觀者去牢騷,是否有可能作為選手加入到行業發展的進程中去呢?
體育教育品牌--躍動客ceo陳文慧,在談到青少年體育培訓時讓我們看到了這個領域的機會和希望。
「10年前,你讓家長帶孩子來進行體育培訓,家長會反問你「體育還需要培訓?」而如今,家長們紛紛將孩子送到體育培訓機構里,優質的培訓機構更是需要搶名額?!?/p>
政策喚醒的是家長的意識,盡管家長的目的各不相同,有出于自己的喜歡而驅動孩子去學習,也有單純為了考試加分的。
不管有多少種目的,但這種通過體育培訓方式實現大基數人群從 「觀看」 走向 「參與」還是令人欣喜的。
陳文慧表示:「體育培訓行業更需要的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產品升級,包括教案、訓練方法以及呈現方式。以前經常看到職業運動員退下來就可以開設培訓班,而現在像躍動客可能就會更加注重整個行業的培訓服務品質,教會孩子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更重要的還有體育精神和運動品質?!龟愇幕燮诖ヂ摼W對體育行業的「改造」
賽事ip帶來的觀賽熱情是體育文化產業發達的保證,但要從「觀賽大國」變身為「體育強國」,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會落到對普通用戶的驅動上去,找到驅動點才能更好的帶動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參與。
從熱門大項足球、籃球等產業的例子可以看出,觀賽量級反應著市場的影響力,然而全民參與僅靠一個躍動客,可能還遠遠不夠,這也一個是巨大的機會。
人群基數決定著行業的發展的長尾想象。熱門體育項目的「互聯網+」似乎才剛剛開始,然而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泡沫的逐漸消退,資本更加看重回歸商業本質的價值。
雖然這注定是個任重道遠的過程,但移動時代的速度無法想象,或許另一個脫離了賽事IP卻做到了全民參與的體育子產業可以給熱門大項的行業發展提供一些思路。下次,我們會聊一聊「健身產業的瘋狂仲夏」。
如果我們把體育產業看作一次世界杯的爭奪,經過2014-16年的市場淘洗,現在就是預選賽結束,而決賽圈的比賽正式打響的階段了,各個賽道就是小組賽的競爭。多條賽道的廝殺才剛剛開始,作為種子選手的幾大巨頭也并非高枕無憂。
2017年,賽道的小組賽之爭,哪些項目能夠脫穎而出呢?體育產業的生態環環相扣,競爭當中的合作機會又該如何拼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