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探討孩子的成才之路——自主學習
作者:睿牧
你知道嗎?
2010年最迫切需求的十種職業,在2004年的時候,根本都不存在!
我們現在要教導學生準備勝任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不存在的科技,以解決我們還未曾想到過的問題。
你知道嗎?
現今的英文單詞約有54萬個,為莎士比亞時代的5倍。
據估計,《紐約時報》一周的內容,比十八世紀的人一生所接受的資訊量還要多。
據估計,今天將產生4億萬兆位元組的全新資訊,比人類過去五千年累積的還多。
新科技的資訊量每兩年就增長一倍,這對于四年制理工學生的意義是:
一年級學的知識,有一半到三年級就過時了。
你知道嗎?
… …
這個美國給年輕人看的勵志短片《Did You Know》用了一組又一組的驚人數據,告訴美國年輕人:“在如今這個神奇的信息時代,時不我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所講的:“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終身學習一般不都在學校里進行,大部分時間也沒有教師陪伴在身邊,全靠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可見,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2015,百度百科)
太多訊息都指向自主學習的能力乃是終身需要具備的能力,并非只是用在校園內或課室中的功夫。除了老師以外,父母在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們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能夠主動,甚至能愛上學習而不是被強迫逼著學。讓孩子愛上學習,許多父母都望而卻步。這似乎是在與討論讓羊愛上狼一樣的困難。如今的時代,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越來越多了,能幫助孩子專注學習的越來越少了。要想達成以上的目的,著手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家庭關系和睦、夫妻相愛、父母的情緒管理、在學習上如何和孩子溝通等等都在天賜英才系列的文章中都有提及,是幫助孩子能夠愛上學習的前提之前提。
首先我們要去思考的是:學習是誰的責任?
老師的?父母的?還是孩子自己的責任?相信包括孩子在內也會承認學習是自己的事。但我們為師為親的父母們的做法卻不能將這樣的的事實聯系起來。那么是什么讓這么重要的觀念被遺棄,而讓孩子們都在“被迫”的學習呢?我們都做了哪些事讓孩子感覺學習不是自己的責任呢?
父母們都代替孩子做了什么?
@ 替孩子獲得家庭作業的內容。
@ 替孩子完成他們能力范圍做不到的作業。
@ 替孩子思考,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少些麻煩。
@ 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以上這幾個代替就足以破壞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了。影響孩子是否自主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無條件的愛、精心的陪伴和真誠的贊賞是訓練孩子能主動學習的三個核心要素。它們就好像建房屋的根基一樣,沒有這幾樣,再好的技巧也無濟于事。
如果您已經打好基礎了,請思考并嘗試應用下面幾個小建議:
學習興趣(觀念)
大文豪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又和好奇心是好兄弟,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
小貼士:
接納孩子大膽質疑,樂于思考。“有疑則有思,無疑則無思。”
幫助孩子將學習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創造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的家庭氛圍。
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學習中父母們盡可能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學習中的優缺點和問題。
學習方式
成年人習慣用自己固有的學習方式來輔導孩子的學習,有些或許正好與孩子的學習方式吻合就產生令人期待的結果,有些事與愿違的就抑制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并加以合適的引導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具體方式和建議請參考《愛在家庭》40期“與父母探討孩子的成才之路”。
學習目標
孩子的學習目標是否具體、清晰,是否可衡量且是能夠達成的等等因素,都能影響孩子學習的主動性。過長的目標或不具體的目標會容易讓孩子中途放棄繼續的努力。要想有好的學習效果,第一步幫助孩子學習設定學習目標是很重要的,其次就要由孩子自己設定目標。通常孩子自己設定的目標會更愿意去完成它。
讓我們了解SMART原則(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alistic、T=Time-based)來了解目標設定的要求:
1.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目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SMART 原則,百度百科)
學習內容
學業內容過重或過輕都會造成孩子厭學的情緒,過重無需解釋,而過輕也容易被孩子視為簡單,最后也可能會引發無聊的情緒。
小貼士:
評估孩子的學業負擔,不要盲目的“逼迫”孩子要完成全部。
保持和班主任老師溝通孩子的學業內容,及時了解孩子對課業接受的難易度,從而及時做調整。
幫助孩子把作業大目標分成若干小目標,然后一一“攻破”。
獎懲有度
給孩子適當的學業獎勵是對孩子完成學業目標的肯定,會增加孩子在學習上的成就感。也會激勵孩子更加努力的向目標奔跑。管教是在孩子沒有完成目標的自然結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設定管教后果,此舉不僅在權責上有清晰的界限,還比較容易讓孩子自己接受他親自設定的管教內容。
小貼士:
獎勵要在完成目標后給予
獎勵不宜過重,否則會有“賄賂”之嫌。
獎勵也不宜過輕,反而讓孩子不以為然就起不到肯定的效果。
管教的內容最好和學習的內容有相關性,和獎勵一樣,管教輕重都需要掌握平衡的尺度。
父母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當下作為主流的以教育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多數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視思考、發現與探索,死記硬背使學習成了被動接受和記憶的過程。這無疑增加了孩子自主學習的阻力。在這個似乎無法動搖的大環境下,父母們需要在自己家的小環境中發揮積極的影響力來協助我們的孩子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積極思考、大膽質疑的批判性思維,并能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