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一定是富,支付得起才是
?
有錢不一定富,沒錢不一定窮。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寧向東教授講述過他曾親眼目睹的一幕:香港銅鑼灣鬧市街邊,有一對俄羅斯青年情侶擺地攤,出售的是他們在世界各地旅游所拍攝的照片,沖印后過塑,相當精美。他們借此籌集繼續去世界各地旅游的費用。他們的拍攝水準堪稱專業,更難得的是每張照片只沖印一張,也就是絕版,而價格由買者自己定。
如果那對俄羅斯情侶的關系、他們的旅行經歷、他們所出售的唯一的照片都是真實的,那么拍攝和沖印那一張照片的成本都不會很低。這是一個洞察人性的絕好機會。寧向東教授好奇,走過的路人,會以什么樣的價格,取走這樣一張絕版風景照。
他很快見到一位衣著華麗的大陸女游客前來駐足,挑選了一張喜歡的,然后取出厚厚的錢包,卻只拿出一張10元的港幣(約8元人民幣),給對方,還用英語說了聲:I have no money。
那是在銅鑼灣鬧市區,可能隨時購物的她,那么厚的錢包里,不大可能只有這一張現鈔。寧向東教授也明明看到她錢包夾層里有不止一張銀行卡,而附近就有銀行的取款機。
她不夠準確的英語,并不妨礙俄羅斯小伙兒準確的理解,結果那張鈔票,小伙兒笑著說:OK。愉快地把照片給了她。
寧向東教授五味雜陳。
這個女游客算得上是個富人嗎?
俄羅斯小伙兒和他的女友,靠自己的專業水準和個人努力,來換取游歷的費用,不僅自己看到了更多美麗的世界,還將其中最美的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給世界各地的人。他們在一起的經歷,更是他們人生最為寶貴的記憶。即便他們沒有存款,不能買我們很多人認為重要的各種名牌奢侈品,甚至還要為下一站的食宿發愁。但他們,算是窮人嗎?
一個人是窮和富,并不能簡單地能用他有多少金錢來衡量,更應該看他愿意支付的多少來評價。
一個只有一百元的人,拿出10元錢給路邊的乞討者,或者捐給需要救助的人,相比一個億萬富翁捐出一萬元,要闊綽得多——前者支付的是他個人財富的十分之一,后者卻只是萬分之一。二者的慷慨指數,是一千比一。
慷慨指數,決定了一個人的富足程度。
而富足,才是真正的富。
即便擁有再多的金錢,卻支付不起,總是感覺到缺,也終歸是窮。
那位衣著華麗的女游客飄然離去的身影,就這樣印刻在了寧向東教授的腦海,揮之不去。
現在,也通過他的講述,停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我想:倘若她的一絲羞赧,僅僅停留在她輕輕說出那句“I have no money”,轉身后,她便開始慶幸:竟然遇到了這么傻的人,撿到了如此大的便宜。那么她的身價,貌似也就值那區區10元港幣。即便擁有再多的財富,她也依然是那個只能支付得起10港幣的窮人而已,甚至正如她那句蹩腳的英語所準確傳達出的意思,她其實一文不值。這是她個人的悲哀。
我繼續想:倘若她不僅僅是慶幸撿到了那么大的便宜,還在朋友圈將照片展示、炫耀,并獲得了一眾親朋的點贊,引發了一片羨慕,遺憾自己怎么沒有這樣的好運,那么,這就是一群人——一群窮人——的悲哀。
我又想:當某一天,當我在路邊遇到這樣一處場景,或者在任何一個需要我掏出錢包的時候,我會不會也變成那位女游客?當某一天,我看到朋友圈中有人炫耀撿了個好大的便宜,我是不是會心生嫉妒?
如果是,那么我依然是一名窮人。
我深知,這樣的窮人思維,這樣的窮人行徑,正是讓我們變得真正富足和強大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