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到運氣,不得不說說很多人都掉入過的“早知道”陷阱,如:
早知道我當初考個研究生,就不用在面對心儀的單位/企業的大門時,連個敲門磚都沒有;
早知道那時候跟著朋友加盟連鎖店,現在就能跟他一樣月入十萬,不用整天貓在辦公室茍延殘喘了;
早知道某寶創始時我也開家網店,現在幾個金鉆不在話下;
……
這樣的窘境,我當然也遭遇過,而且不止一次。
隨便舉個例子:
大概七八年前,有一個東北大姐W跟我推薦一個項目,是賣某灸貼的,我聽后猶豫不決,久而久之,就把這事忘了。
結果前兩年,聽別人說起這位大姐,才知道她已經成功地把該項目運作起來了。她也從一個家庭主婦,搖身一變,成為住別墅、開寶馬的富婆了。
可以說,遇到“早知道”的人運氣不好。
也可以說,命不好。
在我看來,這話對了一半。
2
遭遇“早知道”,后悔嗎?
坦白講,我不是一個喜歡后悔的人,或者說,對于后悔這事我向來挺理性的——
因為知道過去了就是過去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悔”又不是生產力,沒用。
況且,假如回到那一刻,該糾結的還是會糾結,不敢干還是不敢干,這是個人的見識與個性特質決定的。
此其一。
其二,因為“幸存者偏差”,造成旁人認為W成功是因為項目好,其實未必是的,或許很多運作同樣項目的人都成了炮灰,只是他們沒有機會發聲,或者發了聲也被湮沒了而已。
所以,即使我當初聽從了W的建議,選了該項目,但依我的能力和行動力,很大可能還是運作不起來。
成事與否固然與項目好壞有關,但別忘了,運作項目的人,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
同樣一件事情,換一個人來,就未必能成了。
對以上2點,我頗有自知之明。
3
回到做事上。
做任何事情,都只能從行動開始。
以寫作為例。
作家嚴歌苓為寫好《第九個寡婦》兩次跑到河南,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幾乎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為了寫好《老師好美》,專程跑去做調查,花了1個月時間和學生們一起上課;
為寫好《小姨多鶴》,跑了三趟日本,在一個叫Nagano的小山村里住了很久,只為觀察村民的日常禮儀和生活起居;
她說:“寫作這件事,沒有捷徑可走?!?/p>
這就是行動。
那行動了就一定會成功嗎?
當然,未必。
這個世界上勤奮的人很多,但站上領獎臺接受鮮花掌聲的少之又少。
所以,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能是“試錯”,順便篩掉那些只貪圖嘴上功夫卻半天不挪步的人。
行動是成功的前提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
接下來呢,篩選繼續進行——
行動不能持續的,被篩掉一部分;
持續但無進步的,又被篩掉一部分;
……
與此同時,各種相關因素紛至沓來,篩選繼續:
天時,地利,稟賦,能力,資源……以至,運氣。
而運氣,也可以說是命。
總之,成功是不能復制的,只能說成功有一些共性。
而這些共性里,又有很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政策導向、經濟環境、同行競爭、市場供需等。
如改革開放,造就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如果把那群人拿到現在,用同樣的方法去做同樣的項目,都未必能成事。
所謂時勢造英雄,前提是時勢。
所以如果有人對你說,按TA的方法來一定能成,那他要就是撒謊,要就是知見不夠,自以為是——當然,刷題除外,因為答案是唯一的。
4
綜上,面對眾多因素,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
我在以前的文里說過,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占75%,剩下的只有25%。
這25%里包括20%的認識論和5%的個性特質:如勤勞、堅韌、自律等。
顯而易見,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自己成功的特質如勤勞、堅韌、自律等,然后把在此過程中學到的知見,為別人/社會解決問題——即以前文章里提到的,拿出來交易。
剩下的,就只能眼巴巴等著幸運之神會不會一不小心給你的腦袋砸個大包了。
運氣好的話,就在下一秒;運氣不好,那可能是下輩子……
5
既然說運氣,那順便說說“福德”。
我們說A福厚/有福,B福薄,這里的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幸運的多寡或有無”。
但福德與“幸運”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前者是可以培養的,積累的,而后者則完全是隨機的(當然,從根本上講,這隨機也并非隨機,也是有因果業力在運作的),不可捉摸的。
據宗薩仁波切開示,福德有共同的福德,也就是我們稱之的“共業”,如大家共處的社會環境——如上文說的“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的那一批人等,他們就是有那樣的“共同的福德”,說通俗點就是他們都有那個共同的運氣。
福德如何積累呢?
據宗薩仁波切開示,可以藉由3種訓練積聚福德:
01.智慧的訓練
智慧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無常及其它許多實相。擁有智慧,就更能體會、欣賞這些實相。為了累積智慧,我們透過如聞、思、修等方法來積聚一些因和緣。
要訓練智慧,必須有“開放的心胸”,葆有開放的心態。
02.三摩地禪定的訓練
禪定是累積福德的另一種訓練。禪定會帶我們接近實相,但不是所有類型的禪定都可以,只有以智慧為基礎的禪定,才能視為帶我們接近實相的禪修。
要成為合格的創造福德的機器,禪定的訓練必須與第一個訓練(即智慧的訓練)不相沖突。
在眾多禪定的方法里,有兩個是“止”和“觀”,“止”和“觀”都是必要的。
對于禪定,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是“釀札”。只要你可以做“釀札”:平等、順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
03.戒律的訓練
戒律的訓練也必須與智慧有關。
從積聚福德而言,戒律和智慧不相沖突。
任何事都可以當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議是你自己規范自己,而不是別人強迫你。
持有某種戒律來發展三摩地禪定,并進而發展智慧,這是必要的。假使這個戒律的訓練還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還有如粉碎傲慢、對治慳吝、懺悔不端行為、隨喜他人善行、對抗嫉妒等。
可見,所謂的修福,其實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與行為,這與上述的所謂成功特質并不相悖,而是相通的。
所以說,運氣和命其實是存在的,但也是可以通過個人修行來改的。
查理·芒格說: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方式,是讓你配上它。
說的就是,我們要見賢思齊,要“查漏補缺”,要提升自己的品格與修養,讓自己變得更好,直到我們配得上我們的所求時,它就來了。
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早知道”,那么多的錯過,是因為那時候的自己,還不配。如知見,如行動力,如心境等等,都還沒準備好。
如此而已。
我是悟恩,祝有所悟,繼而有所行,最后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