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第六十三章 善意也要講方法——報怨以德2

報怨以德2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講《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我們接著講“報怨以德”這句話。老子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大家說了,羅博士,您昨天講過“報怨以德”這句話嘛,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這句話就講了十多分鐘就講完了,我覺得沒有講透。所以,今天再跟大家多聊幾句。


關于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這個“怨”和“德”其實會出現很多種情況。首先,最容易出現的、我們最痛恨的、最低的層次是“報德以怨”,也就是“以怨報德”。這種"以怨報德"相信各位在生活中都遇到過。比如說我一直在幫這個人,我幫了以后,不但他不感謝我,反而到處說我壞話,傷害你。有人會說,有啊有。我們經常網上看到這種情況。


比如說,家里邊一家人,兄弟姐妹幾個人,最小的是兒子,前面都是姐姐,這家里面就讓姐姐無休無止的去為弟弟付出。你上城里打工賺的錢,全都拿回來,說弟弟要娶媳婦了,你們趕快把錢拿回來吧,所以,姐姐家里邊省吃儉用,把在外面打工賺的錢,全都往家里匯,弟弟基本上不干什么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認為這是應該的,因為這弟弟才能為家里傳宗接代,他姓我們家的姓,兩個姐姐都是嫁出去的人,就該從外邊往家里撈錢,他就這么認為。無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還責怪姐姐,你不應該怎么怎么樣,這就叫"以怨報德"。就是根深蒂固的認為,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你只要少付出一點,你就是對不起我了,你就傷害我了,我就跟你沒完。


像這樣的事,各位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我前兩天看一個資料,說深圳當年有一著名的慈善家叫叢飛,他是歌手,他熱心公益,自己賺的錢全部捐贈給山區的貧困孩子,不斷捐贈。但是后來,他自己因為太辛苦,得了胃癌,我估計因為唱歌吃飯飽一頓饑一頓,得胃癌以后,接到貧困山區孩子父母的電話,說這個月錢你怎么沒匯過來啊?然后說我這得胃癌了。你得胃癌你就不匯錢了嗎?你這不坑人嗎?孩子這個月錢就沒有了,然后說我問你,你這胃癌什么時候能好啊?好了趕快去掙錢。這就叫“以怨報德”。就是你給他恩惠,一直幫助他,但是稍有不慎,你稍有一點沒做好,立刻怨恨就生出來了。這樣的事其實特別多。


我相信很多朋友在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大家會問,碰到這樣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處理?跟我們講的《道德經》的思想是不是反著的,不是的。遇到這樣的情況,首先我們不要產生怨恨,千萬不要你給大家恩德,幫助大家,結果因為什么原因,他怨恨你,叫“以怨報德”,然后我就再“以怨報怨”了,這是不對的,那就惡性循環了。這時候一定要先想,不要怨恨,我們做的好事不是為了回報去做的,所以,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做了好事,別人再怨恨我們,“以怨報德”,然后我就把好事終止了,不要這樣。我們不在意回報,他怨恨我,我還要做好事。


大家記住,這是第一個原則,就是我們該做好事,還要做。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沒有回報,甚至回報不好我不做了。


第二,我們要反思這里邊一定有問題。就是當您去幫助大家,去發出善的信息的時候,如果他們回饋的是惡的東西,那么,你一定要反思這里邊可能會有問題,比如說你幫助的方式有沒有問題。基本上我覺得這種“以怨報德”的,其實都是里面有問題,一定有問題,這種方式會有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反思,要調整方式,好事該做還要做,但是要調整方式,我們或者是教育,同時再去給予恩惠或者是我暫停一下,我去幫別人,讓你冷靜一下、反思一下,讓你自己去主動反思,一定要換一種方式。


這我們叫講究方法,不是說做好事,我就傻乎乎一直往下做,你即使天天罵我還做,這個恐怕是沒有什么好的結果的。所以,像我的觀點,我這么認為的,像給家里邊一個弟弟無休止的拿錢,只要不拿錢,他就發火,他就覺得你們都不幫我,這個時候你給他拿錢,反而有可能培養他的懶惰,培養他的不能自食其力的這種想法,結果反而害了他。這個時候你如果把他停住,我暫時不支援你,我同時給你一些善的接引,給你一些教育,讓你接觸一些善良的思想,這反而是幫他,這反而是“德”。所以,過去有句話叫做“大善是小惡”,就是大的善良你看的好像小,有點像太冷酷無情了,太惡了,其實是真的對你好。


稻盛和夫先生碰過很多這樣的事,有錢以后,很多人跟他借錢,那么他會分析借錢這人想干什么,如果他覺得借錢給他,拿著錢一定會失敗,而且會很慘的會背上一筆很大的債,我冷酷的我不借你,不需要,我借你你會怎么樣,我跟你談,幫著你分析方向,你應該干什么。這看似冷酷,但實際上他改變了對方的思想,最終他走上正路了,反而過了若干年,人家來感謝他,多虧你當時沒借我錢,他們拿著錢去投資,搞什么東西,都失敗了,都很慘。這真的感謝你,你看,反而會感謝你。所以,稻盛先生強調,“大善是小惡”,有的時候對員工特別嚴酷,要求你必須做到精益求精,不精益求精出一點質量問題我罰你,你看到是殘酷的,反而對你好,這也是一種“德”。


我講了這么多,是告訴大家,因為我們生命中遇到很多人是“以怨報德”的,那么我們遇到這種情形,我告訴大家第一我們不要再“以怨報怨”了,我們依舊要“報怨以德”,老子講的“報怨以德”,以恩德來回報他。同時我們要想為什么他會以怨來報德,我要講究方法,我要反思我的方法、路徑對不對,這是我們需要去做的,所以這是“報怨以德”里面一個重要內容。也就是說,我“報怨以德”,我不斷以恩德來對對方,可是對方不斷地回來怨恨,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路徑對不對,一定要反思我的措施有沒有問題。我所給的“德”是不是真的恩德,所以如果有了這層反思,我們的“報怨以德”,才能真正的做好,這是第一。這是最差的層次,就是說我不斷給人恩德,人家不斷以怨恨來回報我,這是做人的最低一個層次。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的人品性就是如此,就是別人給我恩德,我就是以怨恨來回報他,這樣的人,如果他沒有什么思想去啟發他,他人生沒有覺悟,沒有什么轉變的話。這樣的人人生一定非常凄慘、非常凄涼,他沒有感受到愛的這種能力,感受到愛的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我甚至覺得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愛的能力。他感受不到別人給我的愛,還覺得不足,那么,他會怨恨,對所有人都這么怨恨的話,他在這個社會里面一定不能與大家和諧地、融洽地生活下去,所以這樣人的人生你觀察下來會發現,這個人的人生一定越來越慘、越來越慘,非常的慘淡,這是必然的結果。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境遇如何,其實完全取決于他自己做人如何。這樣的人社會上也有,我覺得實在可憐,因為他沒有接觸到這種善的知識,沒有接觸到善良的思想,沒有提升自己,所以非常非常的遺憾,他的人生很慘,可是不知道為什么這么慘,這樣人是有的。這樣的人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大多人是“以怨報怨”,“以德報德”,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做人準則,就是你罵我我也罵你,你夸我我也夸你,這是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這種模式是我們人、動物的本能的反應。這種模式在我們人類最早,我們是部落的時候,剛剛從動物變成人的時候,這時候特別有用,因為要維持部落的和平,大家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你罵我我也罵你,所以你為了不被人罵,你也不要罵我,我們保持一個平衡狀態。


所以這種模式,一直延續下來了,到今天,我們多數人做事也是這種做事的方式,但是這種做事的方式只能維持一個相對低的平衡狀態,實際上如果我們要都幸福的話,還遠遠不夠,因為這種模式是一種強制性的,是怕什么什么,我才怎么做,我怕別人罵我,我才不罵別人,我怕別人傷害我,我才不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是因為怕什么什么,而一種強迫性的,我們強制自己要這么做的,這只能是維持穩定的一個底線,上邊還應該有一種更美好的狀態,就是我們都是啟發我們的“善”,見到大家都很開心,沒有什么強迫的,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大家都很好,這種以“善”的互動為模式的這種生活狀態。上邊應該有這樣一種狀態,這個狀態是非常開心。


如果在我們的小環境里面或者大環境里面,我們人人生活沒有那么累,沒有那種靠戒備來維持一種平衡的那種緊張感。也是非常融洽的、和諧的在一起生活,這應該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所以這種境界怎么能到來?就是老子說的叫“報怨以德”,這種“報怨以德”的模式,就和“以怨報怨,以德報德”就不一樣了,那個是像打乒乓球一樣永遠沒頭。而且“報怨以德”是一個終止這種惡性循環的方式,因為“以怨報怨”是會惡性循環的,所以過去看武俠小說的江湖之間互相殺起來,什么時候殺完呢,你看那小說,來回的幾代人都在互相殺,就是“以怨報怨”,最終想要終止這種惡的循環,一定要“報怨以德”,就是“以德報怨”。你來惡了我再回去善,這樣慢慢把它終止掉。


我們“報怨以德”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當年廉頗和藺相如,藺相如是文官,因為外交,保全了趙國的面子,保全了國家面子,很多次外交危機他化解了,所以被國君重用,就把他的位置放到了武將廉頗之上。廉頗就很不開心,我打的仗,他就搞搞外交,這排我上面哪行,我找機會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后,就避著他,在朝廷上上朝的時候,避著跟他去爭論什么事。有一次,在外邊出門結果兩個車隊碰到一起去了,藺相如馬上把車讓到一邊來,讓廉頗先過,結果藺相如的手下一看,這哪行啊,您是不是怕廉頗啊?


您官比他大,在路上兩個車隊迎面碰上了,您還要躲著他,讓著他,還這么恭敬,您是不是怕他?藺相如回答非常得體,他說您說秦王跟廉頗比誰厲害?大家說當然秦王厲害了。可是秦王我都不怕,外交時幾次當面斥責秦王,保全自己國家的面子,秦王我都不害怕,您說我還怕廉頗嗎?大家說,這也是,那您為什么要躲呢?他說秦王秦國不敢侵略我們國家就是因為我們國家武將有廉頗,文官管理國家有我,如果我們兩個人爭起來,在里邊打得天翻地覆的,最后一定沒好。那秦國大舉入侵,我們國家還有救嗎?所以,你看我是跟廉頗爭這個面子重要,還是讓保持國家的安全,讓秦國不敢入侵重要?那個事更重要,所以我的面子又有什么呢,這就叫“以德報怨”。


人家怎么怨恨你,欺負你,我以大局考慮,我以德行感化你,我把自己放低一點。然后廉頗聽說以后,一下明白了,這藺相如的境界,比我高多了,我不明白這個道理差點釀成大禍,于是負荊請罪,拿著荊條背在后背上,赤裸著上身,來,你抽我吧,我真是個混蛋,抱歉抱歉,跟您來道歉來了。所以歷史上成語都不是白來的,都是里邊有大道理,這個負荊請罪里面道理就是“報怨以德”的道理,這里邊講的就是這種原理,終止惡性循環,如果以惡報惡,以怨報怨,你罵我,你想欺負我,沒門,我官比你大,我跟你斗,結局沒有好的。


怎么樣能夠讓整個結局好起來?就是你來“怨”我回“德”,但是這里面有一個最重要是他把道理講清楚了,絕對不是一味的忍讓。這一味的忍讓未必就能夠使得這個“怨”最終轉化,而是講究方法,這里邊我給你講道理,把道理給你傳遞過去以后,人心都是肉長的,明白了,我扔出的“怨”是不對的,所以才回來“德”了,這樣就進入了“以德報德”的良性循環中了。


所以,“報怨以德”里邊一定要講方法,如果不講方法就是一味的別人怨恨你,我還要對你好對你好,這是不好的。不能讀書讀傻了。老子講的“報怨以德”里邊有很多道理,我們給大家簡單的聊一聊,實際要聊還能聊出很多來。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明天這時間,接著來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里邊的道理。謝謝大家,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