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夕何夕_奧莉
早上吃完早飯以后,像往常一樣坐在書桌前,拿起一本英語書,準備開始學習,只是那個熟悉的問題再次跳了出來:為什么現在的我很難再做好曾經我很擅長的一件事?
作為一個曾在高考后一度想去“上海外國語學院 ”,學習英語和小語種的我,如今卻發現很難把英語學好,而這一切和曾經的那個自己卻是完全相矛盾的。
高中時期的自己,應該是學習英語最輕松的時候吧。在高三那年,英語老師總會在上課前交代我一句:這節課,你可以練練字,或者你做做其他科目的習題。沒錯,我就是那個考試總分150分,總能保持在135分左右的英語“尖子生”,所以在高考前,我也就真的沒有在英語上花費太多時間,因為在潛意識里我已經將它歸類為我的“強項”,于是在那場被稱為“十萬大軍擠獨木橋”的高考中,我考了133分,在意料之中。(當然肯定沒法和那些狀元們比,他們是“學神”,王中王!至于我嘛,哈哈哈.....頂多算一個勤勤懇懇苦苦掙扎在一線努力學習的人)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會有這么一種感覺,就是當發現自己可以輕松地做好一件別人費力都做不好的事情時,就會自我感覺良好的定義“我擅長它”,并會對它產生更多的興趣和關注。英語對我來說,在過去的十幾年就是這樣吧,直到上大學以后,我發現它開始走下坡路。
因為我是理科生,爸媽覺得語言類專業偏向于文科,所以最終我去了一個理工科大學,學習工科。在那一學期只有幾節英語課的生活里,我仍以為自己還是英語“王中王”,然后大一的四級考試,考了530,感覺能接受,因為我清楚的知道,在高考結束以后,我就沒怎么認真學過英語了。而大學里的那些英語課,真心沒有提高我的能力,或者說不是“干貨”,于是我仍心安理得的繼續吃著過去的“老本”。而讓我真正感受到打擊的是六級,我一共考了三次!(不是為了刷高分啊,同志們!是我考了三次才過?。。┣懊鎯纱味嫉陀?25,一直到第三次,考了485,而支撐我要過六級的動力,來源于大三那年我想申請學校的出國項目,項目基本要求之一:必須過六級!于是,我苦苦復習了一個月,最終也就不過如此的考了485。高考后的第三年,我曾經的“強項”就此淪落為“軟肋”。
當然這里面或多或少也跟學習法語有關,在考六級的同時,我還在“法語聯盟”學著法語。學過法語的朋友想必都知道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即使是同一個單詞,也是完全不同的發音,嗯!世界很奇妙,從此我的英語和法語,混為一談,互相交錯,英法式發音,真的成了四不像?。?b>但這都是客觀原因,或者說為自己找了一個正當的借口。
而在來法國兩年多的時間里,因為日常學習都是法語授課,所以我仍舊沒花太多時間學習英語。而最近正在備考英語托業的我,再一次感受到這個來自“軟肋”的巨大阻力!太多單詞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遺忘了,還有一些似曾相識,卻說不出具體的意思。
我不斷地開始思考,為什么曾經有能力學好的東西,現在卻變得如此艱難?
就單單從學英語這件事來說:你是否還像曾經那樣每天都會花時間學習英語?是否堅持著早讀的習慣?是否每天還會聽半小時的英語聽力?是否還會時常去復習那些語法?
答案可想而知,都是否定的。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我們,通常都是一些行為的被動執行者,在各種要求下,我們做著許多事情,亦或是,在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及各種階段性目標,又繼而成為這些行動的主動執行者,但是我們沒有能夠將它們自主地培養成為一個好習慣,或者說能夠長久的堅持下去。于是曾經的“強項”一步步走向衰亡。
這讓我想到:其實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一個潛在的目標。
你是否曾對別人吐槽:我曾經怎么怎么樣,但是現在卻不知道怎么就不行了。你是真的不知道嗎?不,你知道,只是不愿意承認。就拿減肥這件事來說,在某個階段,當好身材這個目標剩過其他一切目標時,你就算工作再累,也會擠出時間去健身房鍛煉,順便還會刻意提醒自己晚上要少吃。然后突然某一天,你覺得這樣過的太辛苦了,于是開始放飛自我,下班回到家,看個劇吃個零食,豈不快哉?快樂著快樂著自己也就圓潤起來了,然后欲罷不能。
曾經能做好的事情,那么能力首先是不需要去質疑的。只不過我們在走人生這條漫長的道路時,一些曾經的目標,走著走著就忘了。我們似乎開始習慣說:我沒時間學習,沒時間和朋友聚會,沒時間健身.......那為何有時間玩手機,刷微博,玩游戲?說到底其實是松懈,是拖延,是放縱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最壞”的那個自己。
如果你想找回那個苗條的自己,那就經常去鍛煉吧;如果你想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那就從今天開始給自己制定詳細的計劃表格吧;如果你想強化某一方面的能力,那就花更多的時間去鉆研。
最治愈的兩個字莫過于:行動。
繼續堅持曾經的那些好習慣,讓自己自律起來!你就會發現你仍然是那個你,并且隨著時間的進化你會愈發強大。
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怎么能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離開呢?
? ? 我是奧莉,一個努力的小傻子,謝謝你看到這里,這是我的故事,也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