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ruptor框架學習(1)--怎么實現

1 Disruptor學習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提到了log4j2中的異步logger。通過測試數據來看,在使用異步logger后,打印日志的時間明顯縮短,系統響應時間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那么,disruptor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它可以提升系統的性能?

1.1 Disruptor簡介

Disruptor是一個開源框架,研發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高并發下列隊鎖的問題,最早由LMAX(一種新型零售金融交易平臺)提出并使用,能夠在無鎖的情況下實現隊列的并發操作,并號稱能夠在一個線程里每秒處理6百萬筆訂單(我是不相信)。

隊列的特性:先進先出(FIFO)--先進入隊列的元素先出隊列(可以理解為我們生活中的排隊情況,早辦完,早滾蛋)。生產者(Producer)往隊列里發布(publish)事件,消費者(Consumer)獲得通知,消費事件;如果隊列中沒有事件時,消費者堵塞,直到生產者發布了新事件。

說到隊列,那就不得不提到Java中的concurrent包,其主要實現包括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ConcurrentLinkedQueue、LinkedTransferQueue。下面,簡單介紹下:

ArrayBlockingQueue:基于數組形式的隊列,通過加鎖的方式,來保證多線程情況下數據的安全;

LinkedBlockingQueue:基于鏈表形式的隊列,也通過加鎖的方式,來保證多線程情況下數據的安全;

ConcurrentLinkedQueue:基于鏈表形式的隊列,通過compare and swap(簡稱CAS)協議的方式,
來保證多線程情況下數據的安全,不加鎖,主要使用了Java中的sun.misc.Unsafe類來實現;

LinkedTransferQueue:同上;

通過查看以上4個類的源碼,可以發現:

(1)使用CAS協議實現隊列的類,都是無界的,無法保證隊列的長度,理論上來說可以是無限擴展,那么如果生產者生產過快,消費者還沒來得及消費,最終可能會導致內存溢出,影響系統穩定;

(2)而使用加鎖實現隊列的類,雖然是有界的(可以設置隊列的大小),但是有鎖的存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影響,線程由于鎖的競爭被掛起,直到鎖的釋放,才能恢復。此外,由于偽共享的存在,也會影響性能

而Disruptor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實現了無鎖有界隊列操作。主要是使用了環形數組(ringbuffer)、CAS、緩存行填充、解決偽共享等技術,接下來我們一一講解;

1.2 Disruptor結構

在講解disruptor所使用的相關技術之前,我覺得有必要簡單的介紹下的Disruptor結構!

前面介紹了,Disruptor是一個開源的框架,可以在無鎖的情況下對隊列進行操作,那么這個隊列的設計就是Disruptor的核心所在;

在Disruptor中,采用了RingBuffer來作為隊列的數據結構,RingBuffer就是一個環形的數組,既然是數組,我們便可對其設置大小。在這個ringBuffer中,除了數組之外,還有一個序列號,是用來指向數組中的下一個可用元素,供生產者使用或者消費者使用,也就是生產者可以生產的地方,或者消費者可以消費的地方。(序列號和數組索引是兩個概念,別搞錯了)

Disruptor使用數組作為隊列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元素,通常使用取摸運算(序列號%數組大小=所需元素角標),但在Disruptor中使用的是位運算(具體實現:UNSAFE.getObject(entries, REF_ARRAY_BASE + ((sequence & indexMask) << REF_ELEMENT_SHIFT))),效率更高,定位更快;此外,在Disruptor中數組內的元素并不會被刪除,而是新數據來覆蓋原有數據;

1.3 Disruptor代碼簡單實現

我們就以一個簡單例子來實現Disruptor:生產者傳遞一個long類型變量給消費者,消費者將這個變量打印出來。

單生產者,單消費者模型:

(1)向ringbuffer中插入的事件元素:就是在對象中放了一個long變量

public class LongEvent {

    private long value;

    public long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void setValue(long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

(2)事件生產工廠:生產事件存入ringbuffer中

public class LongEventFactory implements EventFactory<LongEvent> {

    public LongEvent newInstance() {
        return new LongEvent();
    }
}

(3)事件處理器,也就是消費者,就是將事件的值打印出來

public class LongEventHandler implements EventHandler<LongEvent> {

    public void onEvent(LongEvent event, long sequence, boolean endOfBatch)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Event:"+event.getValue());
    }
}

(4)主函數:創建生產者,向ringbuffer中填充元素

public class Disruptor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gr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創建線程池:
        Executor executor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事件生產工廠:
        LongEventFactory longEventFactory = new LongEventFactory();

        //ringbuffer的大小:
        int bufferSize = 256;

        //實例化disruptor對象:初始化ringbuffer
         Disruptor<LongEvent> disruptor = new Disruptor<LongEvent>(longEventFactory, bufferSize, executor,ProducerType.SINGLE, new BlockingWaitStrategy());

        //設置事件的執行者:(單消費者)
        disruptor.handleEventsWith(new LongEventHandler());
        
        //disruptor啟動:
        disruptor.start();

        RingBuffer<LongEvent> ringBuffer = disruptor.getRingBuffer();

        //設置事件單生產者:
        for(int x = 0;x<256; x++){
            // 獲取下一個可用位置的下標
            long sequence = ringBuffer.next();  
            try{
                // 返回可用位置的元素
                LongEvent event = ringBuffer.get(sequence); 
                // 設置該位置元素的值
                event.set(x); 
            }finally{
                //發布事件 
                ringBuffer.publish(sequence);
            }
            Thread.sleep(10);
        }
    }
}

1.4 Disruptor主要實現類

通過以上代碼,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下Disruptor的構成:

Disruptor:Disruptor的入口,主要封裝了環形隊列RingBuffer、消費者集合ConsumerRepository的引用;主要提供了獲取環形隊列、添加消費者、生產者向RingBuffer中添加事件(可以理解為生產者生產數據)的操作;

RingBuffer:Disruptor中隊列具體的實現,底層封裝了Object[]數組;在初始化時,會使用Event事件對數組進行填充,填充的大小就是bufferSize設置的值;此外,該對象內部還維護了Sequencer(序列生產器)具體的實現;

Sequencer:序列生產器,分別有MultiProducerSequencer(多生產者序列生產器) 和 SingleProducerSequencer(單生產者序列生產器)兩個實現類。上面的例子中,使用的是SingleProducerSequencer;在Sequencer中,維護了消費者的Sequence(序列對象)和生產者自己的Sequence(序列對象);以及維護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序列沖突時候的等待策略WaitStrategy;

Sequence:序列對象,內部維護了一個long型的value,這個序列指向了RingBuffer中Object[]數組具體的角標。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維護自己的Sequence;但都是指向RingBuffer的Object[]數組;

Wait Strategy:等待策略。當沒有可消費的事件時,消費者根據特定的策略進行等待;當沒有可生產的地方時,生產者根據特定的策略進行等待;

Event:事件對象,就是我們Ringbuffer中存在的數據,在Disruptor中用Event來定義數據,并不存在Event類,它只是一個定義;

EventProcessor:事件處理器,單獨在一個線程內執行,判斷消費者的序列和生產者序列關系,決定是否調用我們自定義的事件處理器,也就是是否可以進行消費;

EventHandler:事件處理器,由用戶自定義實現,也就是最終的事件消費者,需要實現EventHandler接口;

Producer:事件生產者,也就是我們上面代碼中最后那部門的for循環;

1.5 Disruptor的生產和消費

上面我們通過代碼簡單的實現了Disruptor,闡述其中具體實現類的含義,接下來再用圖文的方式進一步介紹Disruptor的生產和消費;

暫時還是以單生產和單消費者舉例:

(1)當Disruptor框架啟動:


(2)此時,還沒有數據進行寫入


(3)準備寫入數據前的準備,獲取可以寫入數據的最大序列;


(4)寫入數據完成,更新生產者序列對象的值;


以上,就是單生產者寫入數據的過程。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序列的初始值都是-1;

當引入消費者后,生產者在獲取可寫入的序列之前,都會判斷消費者所處的序列。

我們假設一種情況,當在我們的消費者端使用Thread.sleep(巨大的值)的時候,消費者使用被等待,無法進行消費。

那么此時,生產者會一直對數組中的元素進行生產,當生產到7準備生產序列8的時候,通過計算序列8對應的是index = 0的元素,我們此時會判斷覆蓋點所對應的角標是否大于消費者的序列大小,如果大于消費者序列,那么生產者不會進行生產,直到消費者消費了此角標下的元素;

public long next(int n){
    if (n < 1)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n must be > 0");
    }

    long nextValue = this.nextValue;

    long nextSequence = nextValue + n;
    long wrapPoint = nextSequence - bufferSize;
    long cachedGatingSequence = this.cachedValue;

    if (wrapPoint > cachedGatingSequence || cachedGatingSequence > nextValue){
        cursor.setVolatile(nextValue);  // StoreLoad fence

        long minSequence;
        //此處進行判斷,如果覆蓋點的大小,超過了消費者的序列,那么會一直while循環進行判斷
        while (wrapPoint > (minSequence = Util.getMinimumSequence(gatingSequences, nextValue))){
            waitStrategy.signalAllWhenBlocking();
            LockSupport.parkNanos(1L); // TODO: Use waitStrategy to spin?
        }

        this.cachedValue = minSequence;
    }

    this.nextValue = nextSequence;

    return nextSequence;
}

單消費者,進行消費的邏輯,與單生產者類似,大家可以進行深入研究;

以上便是單消費者和單生產者的大體流程;

下一篇,筆者將著重要介紹,Disruptor中使用的技術方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