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我們普遍在學齡前就開始背誦他們的詩歌,也有一些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在娘胎時就對孩子進行胎教,各種古詩齊上陣背誦,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唐代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詩歌。不過等到孩子一出世,父母照舊玩手機游戲,而用蒼白無力的話語督促子女認真看書的家長比比皆是。
杜甫的一生走了很多地方,所謂見多識廣,他的前半生是主動的見多,而后半生則是被動的識廣,前半生來自官宦世家的杜甫外出游歷數年,將書本的知識和親身體驗完美結合,早期所寫的作品主要表現他的理想抱負和人生道路,后來他參加科舉考試,考官并沒有慧眼識珠將他選中,遺憾落第。這種打擊在當時來看是很不幸的,現在想來也并非完全是壞事,因為如果杜甫當時真的連中三元,歷史上很可能就多了一個叫杜甫的狀元卻少了這位詩圣。
考試而不中,在當時來看實在是不小的打擊,從長遠看犧牲杜甫一個人,而中國的詩歌文化因此更加璀璨。事物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換個角度想,任何事都可能是好事。
杜甫是很傳統的文化人,希望通過科舉考試而服皇帝,施展抱負,所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是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成敗得失不受制于自己掌控,至于當世天子到底是堯舜還是桀紂這豈是詩人所能決定。比較不幸的是,當時杜甫就生活在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時代,經歷了安史之亂,后來漂泊到西南,在成都由嚴武的支持下,才在浣花溪畔建了這所杜甫草堂也稱浣花溪草堂。杜甫在這里居住了三年多的時間,按照現代人們理解他生活并不如意,給人家做幕僚糊口,應酬于諸多大人物之間。
可是轉念想來,杜甫生活真的有那么凄涼嗎?無論如何,他家境不算差,世代為官,就算為人正直,受到排擠,畢竟也是公務員,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上一定比普通百姓要優越很多。杜拾遺也好,杜工部也罷,后綴都是官名,相信他并不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種人,可終究生活上溫飽并不成問題,偶爾還能借酒消愁。有吃有喝,就算還沒有達到現代的所謂財務自由,杜甫的階層也屬于當時金字塔上層的一類人。
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杜甫真如他自己所說生活那般窮苦,獨善其身也是好的,怎奈窮還要兼濟天下,心里落差一定很大,希望不能實現,所以才顯得更加窮困了。
退一步說,假如杜甫真的夢想成真,當了大官,清官在當時官場真的能有所作為,真的能不受排擠?理想抱負能實現的概率仍然微乎其微。
他可以是偉大的詩人,但很難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具有藝術家氣質的人,搞藝術可以達到很高的高度,獲得某一個領域的深度,大多要以犧牲廣度為代價。杜甫寫詩能力首屈一指,生活能力存在問題并不奇怪,多少天才都沉醉于精神世界而照顧不好自己的肉身,為后人帶來豐厚文化的同時,自己一生凄凄慘慘本人也不以為意,天才注定是要經受磨難的。碰巧遇到有人賞識,被人照顧好生活的天才是天才中的幸運者,不幸的天才則壽命短促,如流星般劃過夜空,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夜空。
相比較而言,我更欣賞李白的飛揚飄逸的氣質,杜甫中年以后沉郁悲涼,現實固然不盡如人意,但又豈是對詩人如此,生活固然不如意,但若能夠笑看,不如意又能構成多少影響。杜甫是羨慕李白的,李白比杜甫年長很多,但沒有跡象表明李白也同樣崇拜杜甫,李白那灑脫性格甚至對皇帝和身邊的寵臣也敢于取笑,才流傳出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的故事。李白不屑于為官,也不懼怕奸臣逆黨,但是李白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
想得而又不可得才是最苦的。一個詩仙一個詩圣,神仙和圣人我是更加鐘情于神仙。
寫了這么多,和杜甫草堂好像都關系不大,在草堂,我買好門票跟著導游一路前行,除了剛進園時的三口古井據說是杜甫及鄰居所用之在,其余所有的建筑都是后人為了紀念他而仿制。除了建筑,杜甫草堂更像是一個大花園,據說如今草堂面積300畝,都是歷朝歷代人為了紀念他陸續建成,當時杜甫所生活的草堂面積尚不足三畝。
草堂中看到有很多杜甫雕像,神態各異,高矮胖瘦無所謂,反正他們都叫杜甫,雕刻家把詩人塑造成為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可惜杜甫已經看不到如今草堂盛況,建筑工程可謂規模宏大,想來若不建造浩大工程,對不起幾十塊錢的門票價格不說,恐怕只一間草堂也容不下如織游人。
蔣介石麾下有位得力干將名叫胡宗南,大陸形容他為志大才疏,我想杜甫治國的才干,或許也可以用志大才疏來形容,當然,這并無礙于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望著花園中迎著寒風盛開的花朵,突然有一絲疲憊,身體的疲勞導致精神的倦怠,走出草堂,浣花溪邊看到碧綠的水面上映襯著天空中的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