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度知識花費統計
1.得到訂閱:7個專欄*199元+每天聽本書*365元+精品課3個*9.9元=1788元
2.喜馬拉雅:41個課程=913元
3.一塊聽聽:11個課程=447元
4.網易云課堂:4個課程=428元
4.書法篆刻網課:31個課程=24200元
5.購書:2500元
7.付費社群:3500元
合計:33476元
訂閱了那么多課程,聽完的有幾個?
購買了那么多書籍,看完的有幾本?
二、為什么會這樣呢?
快到不惑的年紀,趕上這個豬都會飛的知識付費風口,想要趁著這個東風,借來能使大腦升級換代的武器,結果是草船不堪重負,面對快速海量的信息,生銹的大腦根本處理不過來這么大量的信息。
但是,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戰爭中收集的情報,大多部分是互相矛盾的,還有許多是假的,絕大部分是相當不確定的。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軍官一定要具有辨別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通過對事物和人的認識與判斷才能得到。
在我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時候,雜亂的信息不僅不會讓我們受益,而是會擾亂我們的判斷力,讓我們不斷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而囤積知識的態度一旦形成,有關的知識很快就會被忘記,但是我們囤積知識對態度的堅信程度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削弱。很大的程度上我們囤積課程只是享受囤積的樂趣,是為了獲得學習了的感覺,而不是真正的學習到了知識。
然而,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處理信息、高效工作、幸福生活,而不是沉浸于獲得知識的感覺之中。因為學習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為了逃避失敗和困難,我們會開啟自我防御的機制,自我欺騙,有一種“我買了那么多課,從而也就學會了”的感覺。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怠。我們既沒有學,也沒有思。
三、我們沒有確定清晰明確的目標
面對層出不窮的海量信息,我們怎樣才能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呢?
我們首先要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又怎么去制定計劃和執行,就如沒有目的地的航行,永遠漂浮在海上,達不到彼岸。
《決斷力》奇普·希思說過,阻止你有效決策的四大因素: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過度自信。
那么怎樣選出適合自己的方向呢?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首先,根據自己已有知識進行判斷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同時也不要想一些不切實際的,腳踏實地最重要
再者,向行業專家請教。由于自身知識結構缺陷,對于行業信息不可能完成了解,可以有針對性向一些行業專家進行咨詢請教,對行業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細致的研究。
然后,使用搜索工具。可以使用谷歌、百度、必應、知乎等搜索網站進行搜索相關的行業知識。
最后,可以用SWORT框架分析法,分析自己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標。
四、我們的學習不夠專注
在購買一門課程之后,如果不學會所有的學時,并將之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就不要購買另一門課程。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能力同時學習好兩門以上的知識,專注是現代社會的最寶貴資源,大腦的構造也決定了不能并行處理好問題,因此要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就是一段時間只學一門知識,在初學階段只需聽話照做別發揮。
例如學英語,就做好計劃一年內每天都要學習英語,量變的累積才會引起質變,千萬不要想著三天速成英語,想一想我們已經學習了所謂的英語十幾年,結果還是聾啞英語,難道學習三天或是三個月就能變成流利英語?反正我是不可能。我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剛開始還非常開心,可是沒有基礎,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我們厭惡學習英語,反正英語考試是從來沒有及格過,經常給老師批。學校也專門給我們單獨實習,然并卵,根本沒有效果。初三要考高中,老爸對我說,你考不上就回家放牛。我非常慚愧,決定學好英語,可是上不起補習,只能自學,拿出初一的音標書,那時還是磁帶錄音機,每天放學回家就跟著讀音標,學單詞,就這樣學了三個月去考試,由于英語基礎差,還是自學,考試雖然沒有高分,但是也剛剛及格。
五、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職場,要將自己打造成無人能代替的,如果到了30多歲還是只會簡單的工作,重復的工作,不抄你抄誰啊?要想不要成為被辭退的大齡青年,我們需要學會一些軟技能,例如戰略決策、管理能力、領導力等等,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學會的,時間是最大的壁壘。但是如果平時不積累、不學習,得過且過,那也將成為你成功的最大障礙因素。
自由職業者可以培養獨特的技能,例如寫作、手藝、書法、手繪等等。目前寫作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者的焦點所在,人人都寫作,那要怎樣能從眾多的寫作者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有自己的獨特的寫作手法,是故事新穎性,還是干貨滿滿,都需要自己學習和鉆研,取百家所長。
六、結語
愿我們2018年花的錢都有所獲,不再是扔海里,不再迷茫,不再焦慮。同時用所學到知識填充我們空虛的大腦,像在升級打怪的游戲過程中開了外掛一樣,工作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嫁個高富帥,生活更開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