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林秀王籃球訓練營
01
微博上有個段子:
“中國式父母: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孩子,我給你報公務員。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諷刺十足且針針濺血。
它戳痛的幾乎是家長的通病:想讓孩子躲過所有自己以前踩過的坑,卻忽略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人生。
你想給他的,也許是好的,但為他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否則就不會出現諸如此類新聞:
父母:“報了就比不報強”、“讓孩子上課外班就圖個心安”、“我寧可暫時當個‘惡人’,也不愿讓他以后后悔”、“不給他報,總擔心把孩子耽誤了。”
孩子:”你報的,你去上,反正我不去”,甚至還出現了厭學現象。
跳出家長的視角,做個旁觀者,不難發現,報不報班,報什么班,實際上是家長通過主觀的選擇,來緩解家長自身的焦慮。
補課本無可厚非,畢竟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單純補知識,不如惡補方法。
02
那么,問題來了,該如何補方法?
首先,補課輔導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培優,讓學習好的孩子更好,讓學霸進階通才;一類是補差,讓跟不上的孩子能跟上,哪科不行補哪科。對癥下藥是最好的,而不應該為了“圖個安心”,而犧牲孩子的時間和精力。
其次,給孩子選擇培訓班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培養孩子興趣或特長(比如打籃球),以及能教孩子學習方法的班(比如怎么學習,怎么高效學習)。在應試教育中,課外補習對成績的提升,多少都會有一些效果,但對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未必有效果,甚至有反作用。
最后,補任何班,學任何技能,都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因為,錢雖然是你掏的,但苦畢竟是孩子吃。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以及好的學習方法要比補習知識更重要。所以,建議家長跟孩子一起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特長在哪里,將來想成為一個怎么的人。清晰、堅定的目標才是學習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