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荒野第十次分享會記錄

1.檢視閱讀

1.1疑惑

評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總是說批評?受教在本章中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突然講修辭?修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一章理解起來這么簡單,但是我感覺很分散?

1.2收獲

前面努力沒有白費:如果沒有前面的理解,就無法有效地理解本章,前面搞定,本章簡直易如反掌!

關鍵詞:評斷、禮貌、批評、受教、修辭、指責,懂了、爭論、知識和觀念

主旨:這章其實是講批評式閱讀的條件的

1.3感受

作者把主動的意義,讀懂的意義重復了幾遍,有點啰嗦

1.4結構初判

邏輯不是很清晰,沒有明確的總分總關系,必須要通過分析閱讀來理解。

2.回答分析閱讀的前2個問題

2.1 本章的整體內容

本章在理解作者的意圖之后,講解讀者需要做出評價;對評價的理念和原則進行了具體講解。

2.2如何從主題展開的?

內在邏輯:提出問題,界定范圍,對讀者提要求,然后插敘了一個東西,最后講了一個關于評斷的一個主題的內容。

提出問題:廣義的對話中對讀者的要求

界定范圍:論理的、傳遞知識的書籍

讀者的具體要求:虛心受教

插敘:修辭的作用

評斷:1.評價的順序:先讀懂作者,再說出結論(我同意、我不同意、我暫時不評價);2.評斷的內容(我同意、我不同意、我暫時不評價);3.“暫不評價”的重要性解讀;4.“不同意”的相關說明:表達方式(純理性、不辯駁或者爭論),內心調適方法,表達不同意要有理論支撐(意見、知識)

不要站在你是怎么理解的,而是作者怎么理解的。我們這一次是刻意訓練,刻意訓練我們必須要按照規則一點一點地練,那么你只有這樣做了你的理解力才能快速提升。

3.細節說了什么?

3.1開篇概述

所有的努力都是有回報的。花費的時間、付出的努力都是不會辜負自己的。成長是講求復利的,前期可能會遇到橫盤,突破拐點,才會有爆發。

閱讀是一種對話。有效對話的關鍵是要遵守一些思維的禮儀,就是按照規則表達自己的意見。

閱讀中讀者的義務:主動、批判。批判性就是審慎、謹慎、小心的運用思維去斷定一個意見是否是真的。

界定范圍:目標范圍就是傳遞知識的書,或者叫論說性、論理性的書。

3.2受教是種美德

思維禮儀和禮節:一般思維的禮節(本章的三個規則),批評觀點的特殊條件(四種方法@下一章)

讀者應虛心受教:虛心受教指的是主動不盲從的學習

如果你想要虛心切不盲從的學習,需要有三步:

?第一步,調整心態,不管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調整到主動學習,不要盲從的學習的學習狀態;

?第二,你必須要完全的了解書籍,所謂完全的了解,就是規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第三,你必須要評判,也就是批判性的判斷,這就是這個環節要講的主要內容。所以,他對閱讀者來說,是一個告誡,一個方法,要讓你,再說一次,主動且不盲從的學習。

3.3.修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辭學“修辭學”是辯論術,它并不是中國人理解的比喻這些東西,它內含了邏輯,主要從亞里士多德的時候,叫“古典修辭學”,到近現代的“歐洲修辭學”,它和辯論術、詩學的技巧一直延續到當代,這里有很多具體的方式,我能知道它里面有這2種作用,7種方式,分別是:隱喻、直喻、換喻、題喻、夸張、列序、緩述。

修辭的用途:演說和宣傳,說服和勸導。如果你是作者,你希望勸服對方;如果你是讀者,你要避免被人說服。

3.4暫緩評論的重要性

規則九講評斷,第一個是評斷流程,第二個是評斷立場。評斷的流程很簡單,先懂后評斷,不懂一定不要評斷。

“我懂了”的標準:規則1-8都要完成,甚至要通過主題閱讀

3.5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

這明明就是在講做人的道理!--“大多數人會以贏得辯論為目標,卻沒想到要學習是真理”。教導類的書其實是為了教育我們,學習才是核心目標,學習是去情緒化的,通過溝通,達成共識才是目的。

3.6化解爭議

化解爭議的方法:把不同的觀點當做是有可能解決的問題。管理效果公式就可以發揮作用了,Fm=QiPGMi+E。如果和別人有意見的不合,問問自己,請問我當下正在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我們要得到什么樣的目的?達成什么目標?我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

說明:不要忽略論證的過程,找出本節的內在邏輯,整理出它的框架和結構來,理解力才能提升。

論述過程:1.結論先行(所有的意見都可能達成一致);2.不一致的原因:人類復雜的天性、知識的不相當、爭論被隱藏了、不知道爭議是教導與受教的過程;3.解決方法:達成共識、心智交流、長期過程以事實與理性化解;4.解決的切入點:判斷不同意的發生位置(知識?觀點/意見?),找尋理論基礎支撐,最后有理有據地說出評斷。

4.閱讀本章的感受

不要用“就是”這兩個字。“就是”相當于是你用你原有的經驗取代了新的經驗,做分析閱讀,做刻意訓練,你務必要知道,在作者邏輯里邊,它的小論述和大論述之間必然的邏輯關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無法提升理解力。

跟他拼了。用的神級標準做事,如果用高標準,真的要高標準做到底,別對不起自己。

“理性交流”的方法。

?第一個內容是謹慎的給出解決方案,尤其是在沒有界定什么是問題,問題的邊界是什么的時候,千萬不要給解決方案。人,特別愿意給別人解決方案。我覺得特別蠢,尤其是不知道問題是什么(的時候)。人家說,“哎呀,我飯吃不下去,好餓呀。”你說,“那你使勁的吃呀。”卻發現人家手里邊沒有筷子,這就是經常遇到的。人,總是好為人師,尤其在自己有經驗的部分,所以作為一個好的咨詢者、咨詢師,他都是先界定問題;

?第二件事情,任何喜怒哀樂都會影響判斷。有的時候忘我真的特別特別重要,忘我是忘記自己的存在,不要讓自己內心的自我(喜怒哀樂)出現,尤其是謹慎使用消極類的詞句,如“我這個不行”、“我這個不好”、“你怎么是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人”,這都是不理性的交流;

?第三個,當他人出現情緒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能夠承載,對溝通要負責任,要具備“利他”的考慮。在我們兩個人交流的時候,如果你的情緒低落,我不要還在一味的打擊過去,一定要利他,一定要對他自身進行承載,所以這對一個理性溝通的人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四,在理性溝通過程中,“有錯就要認錯”。你要知道有一點,就是在上一秒鐘的我和這一秒鐘的我根本就不是一個我,你只要知道你在做什么就行了,所以討論事情或者交流的時候,認個錯其實是沒什么的。所以錯了就是錯了,抓緊時間認個錯,關鍵是要達成一致——進行溝通。

?第五個,在多人溝通的時候,不同人針對不同部分會有響應。所以對發言者來說,盡可能的想清楚,把你的邏輯用文法的方式給說出來。所以不要有那種“沒聽見”、“什么意思”、“你為什么這么說”這種事情出現。

?第六個,事實+觀點。你的事實和觀點之間是可以有邏輯支撐的,否則理性交流是沒有辦法進行的。

?第七個,復雜的溝通,不要去除冗余。什么意思呀?因為我們在交流的很多時候,經常就會自以為是的去交流。比如說,“我覺得你這個事兒做的不對。”當你一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對方就受不了,對方說,“我哪不對啊,你怎么能這么說我啊,你這么說就負責任嗎?”那個人就說,“你這樣怎么叫負責任啊?我難道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嗎?”然后兩個人就忘了最開始要干什么了。所以復雜的溝通不要去除冗余,那我們自己公司內部都會把一些冗余加上去。說:“我現在要表達我的一個觀點,在我的討論中,我看到的事實是什么。”所以你一旦知道了什么是觀點,什么是事實,把這個冗余增加上去,非常有助于讓情緒得以控制。

?第八,要不斷的確認,達成一致再往下走,不要在沒達成一致的時候就往下走,讀書和溝通都是一樣的。

?第九,即便你是對的,也不要帶情緒去表達。很多時候有人認錯了,那個對了的人就會加一句話說:“哼,怎么樣,我說的吧,你還不信!”所以,這后面的話,一點用都沒有。

?第十,溝通不是為了求快,而是為了達成一致。

?第十一,不要著急呈現你的思維過程。否則,大家會就著思維過程而討論,而忽略了你的觀點。所以想清楚再說。結論先行,論據支撐,論點跟上去,事實跟上去,說清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