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墻從隋唐長安皇城基礎上演變而來,明洪武三年始建,歷經八年風霜而成,至今已六百多年。這六百年的屹立不倒,是一個奇跡。
明末李自成火燒長樂門城樓而攻占西安,辛亥革命時安遠門城樓被起義軍轟擊,永寧門箭樓在“二虎守長安”時被軍閥劉鎮華軍隊所毀,還有抗日戰爭中日本飛機的轟炸,更讓西安城墻千瘡百孔。解放前,除安定門尚保存完整外,皆有所損。
但想不到的是和平時期,西安城墻被拆毀的危險更為嚴重。幾次面臨被全面拆毀的滅頂之災,緊要關頭竟然幸免于難,逃過一次次的劫難。
孩提時的城墻印象,到處是橫墻斷壁,雜草叢生,不時跟著鄰居的大哥哥們,爬到城墻上放羊玩。
1974年3月,西安市臨撞縣發現了震驚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西安很快成了接待重要外賓來訪的必經之地。“拆墻”的聲音漸漸低了下去,如何保護城墻成了熱門議題。
從1983年開始,城墻進行了幾次大規模修復,終于恢復了它的歷史原貌。
我每次走完13.74公里,這部無字的史書,總會腦海浮現出驪山的烽火,灞上的鴻門宴,西天取經的玄奘等歷史畫面,但更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