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父母的關系并不好。
或者說,從一開始到現在,父母就沒有嘗試去了解我的想法、去體會我的感受。
這樣說來似乎是在埋怨。
從幼時不懂事到后來的反抗,為著這些矛盾我還讀了些心理與溝通的書。我想我已經過去了埋怨的年段。
從小到大,我同父母幾乎是沒有什么感情上的溝通的。有的只是成績、工作,和聊聊家人朋友。
俞到關乎重大的事,俞是矛盾大。
只因我沒有聽從父親的命令回家工作,父親認定我不孝不懂事,竟要與我斷了關系。哄了大半年,又耗了半年,依舊生氣不肯理我。
媽媽則是一直只將我成績、工作放在首位的。每次一聽到成績好壞,那臉絕對變的比誰都快,搞的我總覺得自己是為了成績、為了媽媽的笑臉而活,這一直對我心靈的傷害挺大的。
我?一直以為他們不愛我。
成年后我開始懂得媽媽的想法,也試圖去改變媽媽的想法,希望我們能好好溝通。
我給媽媽灌輸思想——愛孩子、希望ta開開心心、健健康康一輩子是最終的目的,學業和事業固然是重要的平臺,但并不代表能獲得最終的幸福。太多的干涉、太強的目的性反而會偏離了道路,更容易變得不幸。
媽媽靜靜聽著,沒有加以反駁。我感到欣慰極了,以后我們終于可以只單純為了愛而溝通了!
后來的某天,我隨口跟媽媽提起,等工作合同到期了我要先去旅游一次。我媽那臉又瞬間拉黑,兇狠狠地甩下——不行!
我當時愣那了。試圖反駁:我工作壓抑了那么久,去放松放松,回來才能更好得投入工作啊。況且都是社會招聘了,不差那十天個把月的。
媽媽也回的果斷,大意在指責我任性不知緩急輕重,好好工作才是最要緊的。
原來,媽媽最先在乎考慮的還是學習、工作高于我的情緒與感受。
我忽然意識到,人的思想是根深蒂固了的,哪這么容易被改變。我父母按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了近五十年,我連自己二十多年的思維方式都難以改變,更別說他們的了。
雖然我更希望我與父母之間能夠丟掉那些目的性太強的期望,去關注最終的目的——我愛你,愛你健康開心得活在這個世上。
我想我現在能做的就是接受這樣的現狀。
我需要調整的也是——當再遇到思想沖突的事時,我能較為客觀地審視并堅持自己的獨立性,而不再是因得不得父母的理解而焦灼煩悶。
想到曹鴿子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身上至少有三個人,一個是我們的父親,一個是母親,一個是我們自己。慢慢長大后,我們能看到父母對我們的影響,當我們有能力將那些影響摒除后,就能看到自己的精神力量,自己真正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