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閱讀所喜愛作家的傳世經典之作時,除了感受文字的美妙、故事的動人、情感的細膩、體驗的美好之外,自己內心也會怯生生地升騰起一股不自量力地渴望:如果有生之年作為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自己也可以創作出一部或者僅僅是一篇乃能夠打動他人的作品,那也算是此生無憾了。但每每這個念頭起來之后,又不禁黯然神傷,自己何德何能,又怎么可能有那樣的才氣來支撐起自己的夢想?是啊,不論是在閱讀當中,還是在日常的學習里,我常常被有意無意地被告知并自我強化:作家不是教出來的,作家的天才之舉是一種天賦,并非人人可為。所以,在這么多年里,我從來沒有對此盛氣凌人的忠告有過絲毫的質疑,也從來不會認為自己跟寫作天賦有半毛錢的關系。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渴望開始寫點什么東西,開始將自己的閱讀感想寫下來并發在某個論壇上,我才發現自己寫的東西也有人愿意看。雖然直到今天,我依然沒有獲得世俗意義所認為的所謂的成功,但我發現自己的“表達欲望”并沒有因為沒有成功而被澆滅,反而是渴望成為作家的野心重新開始悄悄萌動。也正是在這股沖動式的野心地促使之下,我得以知道《成為作家》這本小冊子的存在,這本書的理念將支持著我在追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也許每一個渴望寫作并且已經開始嘗試為此而努力的人,都應該將該書作為自己的夢想行動指南,在意志動搖時,在自我懷疑時,在不知所措時,拿出來看一看。
一、放下“天才”的迷思,我們需要解決的是“我能不能寫作的自信心”問題
當我心血來潮開始寫下我的第一篇讀書筆記的時候,我很坦然,我只是跟自己說寫著玩,于是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期待和隨之而來的失望。但是當我斷斷續續地堅持寫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發現自己所寫的東西似乎不被任何人所看好和欣賞,于是那種挫敗感和深深地自我懷疑也就隨之而來,無限糾結得到的結論就是:我也許不適合寫作,寫作需要特定的天分,而我缺少那樣的天分。也正是在這種極具破壞力的自我否定中,許多人漸漸地放棄了寫作和成為作家的念頭。
但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在其書的前言中,否定了“天才是教不出來的”這一盛氣凌人的斷言,她相信,那種賦予作家寫作天才的魔力雖然存在,但這種魔力是可以傳授的而非只是少數人所具備的天賦,并且認為,任何寫作的初學者想要成為作家的渴望是正確的。
我發現在嘗試寫作的過程中常常困擾自己的問題正是本書作者所指出來的“四種困難”中的第一個困難:要不要寫作。作者說,這一困難的根源是“可能是年輕和自卑”,可能因為害羞、對寫作的誤解或者顧慮太多都形成對自身寫作的一種游疑,甚至最終放棄寫作。我也常常忐忑不安,懷疑自己費盡心機花氣所寫的東西對人對己是否有任何的一點意義和價值;如果沒有,我又何必如此不自量力地自我折騰呢?大概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吧。
讀到這里,我居然有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慶幸自己沒有被自己的“自卑”和“自我懷疑”嚇走夢想。
二、讓自己成為作家那樣的人,才有利于朝自己選定的目標穩步前進
作者說《成為作家》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教初學者如何寫作,而是教他如何成為作家。她認為成為作家主要是培養作家氣質,那么作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氣質呢?一個因素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還保有‘天真的眼神’”,另一因素是,他們“成熟、沒有偏見、溫和以及公正。”作家的重要任務就是維持自己天性中這兩個因素的平衡和協調統一。
而想要達到這一結果的第一步就是將自己性格中上述的兩個方面分開考慮并加以錘煉。這時,我們需要將自己看成兩個人,或者說要成為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人:一個是“毫無靈感的、普通平常的、講求實際的”自己;由另一個是“敏感的、熱情的、有偏愛的”自己。在成為作家的路上,需要這“兩個人”交替出現來幫助你實現自己的夢想,第一個我會促使你理性地去評判是非、超然物外、耐心忍受,保護那個敏感熱情的我不受來自世俗各個方面的批判、挖苦和嘲諷所傷害,而是躲在第一個我的背后,遵循自己的節奏去發展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保留自己的想法,而不要在自己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前過早宣布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原因之一:勢利的人們除非看到你已經作出成就否則你更可能因此而招致許多挖苦和嘲諷而不是你所以為的鼓勵和支持。作為一名初學寫作的人,這是我已經經歷的一個痛苦,記得有許多同事知道我在嘗試寫作后(因為發了自己的朋友圈)會陰陽怪氣地說諸如“大作家掙了多少稿費”之類的嘲諷話語,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讓我學得聰明了,從閱讀該書開始,我寫文一律不在自己朋友圈發送了。原因之二:作者說,當你向別人充滿熱情地說出自己將創作一個怎樣的作品,寫一篇怎樣的文章之后,你在提筆寫該文的時候,你將覺得索然寡味,覺得不值一寫,從而放棄了寫下自己所講故事的念頭。所以,作者建議,成為作家,需要練習保持沉默的睿智。
成為作家,還必須要學習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嚴厲的批評家”,讓兩個自我輪流擔當成熟和溺愛,苛刻與服從的角色。當你正在創作的時候,苛刻的那個批評家必須先暫時退出,否則他的嚴酷會讓你失去繼續創作的信心、熱情和勇氣;而當你創作接近尾聲的時候,又必須請出成熟的那個自我來不斷地提醒你存在的不足和失誤,幫助你更好地完善你的作品。兩個方面的自己彼此交織相互作用,推動你走向成為作家的成功之路。
三、寫作初級階段需要養成兩個習慣:清晨寫作和約定時間按時寫作
作者提出這個建議的前提是她認為一個人的想象力和無意識在寫作當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不說與意志力或意識相比較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的話,也應該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作者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毫不費力地寫作就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無意識,在它異常活躍地時候學會輕松流暢毫不費勁地寫作,而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方式就是清晨早起寫作并養成每天這樣做的習慣。在腦子還在朦朦朧朧的半睡半醒狀態下我們的寫作目標不是不朽的杰作,而是寫下任何東西:凌亂不堪夢境的夢境中的某個片段,前幾天聽到的某個對話,記憶中的某件事情……總之你彼時彼刻所想到的任何的東西都可以,如果有時間,盡可能一直寫,直到自己精疲力竭。并且做到逐日提高“產量”。對此作者有兩點特別提示:不說話不作任何閱讀立即開始寫;寫完后不要試圖去重讀自己所寫的任何東西,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置之不理”。這個訓練要持續到你可以自然而然就能寫出自己所規定的字數限制的東西。
在這個訓練中,我們在學習約束我們的無意識,并且在充分利用它的豐富性。而且不久的將來我們從通過練習而記錄下的東西中獲得的發現和幫助會比我們預期的更有價值,甚至比平時的絞盡腦汁卯足勁兒來寫要“成功”得多。
看到這一建議的時候,我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不問具體原因,毫不猶豫的,我開始愉快地遵從作者的建議,每天早起一點開始寫點什么,目前為止堅持了五天,記錄夢境、自己平時聽到的對話、故事、逸聞等等,雖然除了寫作的畏懼退縮感有所減少外我還不知道這樣做的實際功效,但決定繼續這樣堅持下去。
與此同時,作者給我們提出的另一個建議是,每天在選定的任何時間不找任何借口地開始寫作,任何地猶豫和不堅定都是狡猾的無意識在誤導你,在為偷懶而“開疆擴土”;只有我們對自己信守承諾、堅定不移堅持不懈,才有可能讓無意識真正屈服,輔助我們優雅而無障礙地創作。
我們需要日復一日地這樣做這兩個作者成為“奇怪而專橫的練習”, 直到它們變成我們的習慣,讓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寫出流暢的文字為止。
而我,直到今天,在寫出這一讀后感的此刻,仍然還在養成習慣的路上,當然也沒法驗證這兩個習慣的真正魔力。為了見證作者在書中后半部分所介紹的“奇跡”,我也必須堅持下去,也許,一直這樣努力下去,我的“作家夢”可以真的變成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