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殺問題,再做一個小結(第四版)

關于自殺,近來老有人會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會想到死、為什么想死又不敢死、為什么越不敢死越是在死這個問題上處心積慮……

嗯,想來,是時候就自殺問題再來做一個小結了,是為第四版。

?1.

據我觀察,就自殺問題,跟遺傳之類的生物因素比起來,家庭、學校、社會之類的環境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要大得多。也就是說,自殺是學來的。

至于學習的渠道,那太多了。比如說影視里對自殺場景的渲染、小說中對自殺故事的鋪陳、媒體上對自殺事件的報道……瞧,就這樣,不經意間,自殺就成了人人都可能會在未來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拿來與世界互動的一種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自殺絕不是一個人的事兒,它的影響是廣泛的。

?2.

自殺,作為「與世界互動的一種方式」,一般不會無緣無故地冒出來。它的出現,往往有這樣或那樣的誘因,比較常見的是家庭糾紛、身心疾病、投資失敗。不難發現,這些誘因多多少少都與生活中難以挽回的「喪失」有關聯。

通俗地講,肯定是生活中遇到坎了,讓人心力交瘁、走投無路。

?3.

作為「互動方式」,自殺并不是瞬間的事兒,它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殺者少不了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癥狀」,諸如自殺念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自殺想法)、自殺計劃(了解相關的自殺方式和工具)、自殺行為(做出危及生命的事情)之類。這像什么呢?這就像誰誰誰生病了表現出發燒、咳嗽、流涕之類的癥狀。

沒錯,自殺,與其說它是疾病,不如說它是疾病的一類癥狀。要說它同發燒之類的疾病癥狀有不同,那不同就是:一個是生理層面上與身體互動,一個是環境層面上與世界互動。

這就意味著,這些自殺癥狀是一類信號,或自救或求救的信號。

?4.

有調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曾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段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自殺癥狀。有人奇怪了:為什么最終選擇自殺的只是極少數的人?

原因呢,大體上有兩個:一是,經過一番折騰,自殺誘因已經不存在了(比如說,在現實層面上,之前遇到的麻煩事兒某種程度上得到解決了;或者在心理層面上,接受了那些麻煩事兒的存在),自殺癥狀自然就消退了;二是,存在對自殺的本能恐懼,很多人不得不考慮別的選擇,找到了出路。

要留意的是,在這生與死的邊緣,很多人思考的不是「為什么要死」而是「為什么要活」。為什么這樣?因為思考「為什么要活」之類的問題,能夠收集到「無意義感」(對每一個人來說,生命中的「無意義感」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選擇性地忽視它),來幫著對抗自殺恐懼。

自殺意圖與自殺恐懼的對抗就好比洪水與堤壩的對抗;如同洪水偶爾能漫過堤壩一樣,對自殺的恐懼往往也能被短暫地克服掉——自殺也就發生了。這就是為什么說大多數自殺看似處心積慮、其實一時沖動,屬于沖動性自殺。

要知道,那些自殺后僥幸活下來的人,很多人都后悔的不得了。

只是呢,有人因為之前自殺落下傷殘,這成了再次自殺的誘因。

?5.

當然了,也不乏鐵了心求死的人。了解下來,會發現他們多是把自殺作為達成某個目的的工具。

就是說,他們沒能在生存中找到意義,卻在死亡中找到了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