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這本書,是通過余世存寫的一篇書評,名為《從泥沼中掙扎出來的一代母親》。
在書評里,作者用極富詩意的文字,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的贊揚,稱這本書顯示了一個中國普通母親的高貴人性。
作者蕭曼青的一生可謂歷經苦難。1921年,她出生于一個舊社會的破落赤貧家庭,父親成為軍人后,曾過過一段美好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在她7歲那年,父親因為剿匪陣亡去世。失去了父親這個堅強的依靠,從此整個家庭又陷入了艱困之中。即使艱困,祖母和母親還是堅持供她讀完了師范教育。就在她16歲師范畢業的那年,成為了一名教師,原本以為全家從此可以過上安逸的生活,但同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打響。隔年,她因戰爭失業,考進部隊政治部,成為了一名文藝兵,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年隨部隊流轉異鄉的生活。雖然艱苦,但精神上的充實,卻讓這段日子成為了她生命中難得的快樂時光。在這五年里,她得到過短暫而甜蜜的愛情,遇到了持之一生的友誼。后迫于家庭壓力,她與初戀因誤會而分散,嫁給了僅一面之緣的人,開始了她長達半世紀的稱為“感情沙漠”的婚姻。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開始,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她也不得不隨著軍眷們不斷南遷,開始了難民的生活,再也無緣把養育她長大的祖母從家鄉接出。后軍眷全部涌向臺灣,她又在臺灣開始了長達20余年三餐不繼的赤貧生活,后又患了癌癥,在鬼門關里走了一遭。但值得慶幸的是,但她含辛茹苦養育長大的五個兒女,在家無“隔宿之糧” 的景況下,都相繼完成了大學教育,從而扭轉了他們自己和整個家庭的命運。
《像我這樣的母親》的姊妹篇,《巨流河》 的作者齊邦媛在讀過這本書后說:“這是中國女性平凡一生卻不平凡奮斗的故事。這樣的母親,反映中國命運存留的部分。”蕭曼青的一生,就是半部中國近現代史。這史不是教科書似的,不是宏觀地、大氣的,而是平凡的、甚至是有些草根的。正因為如此,才具有了熱氣騰騰的溫度和感人肺腑的情感。作者在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磨難之后,仍舊保持了溫柔的人性和豁達的性格,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我用了大概四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讀時常常隨著主人公起伏的命運而唏噓不已。那個僅因為一句謠言,便錯過了終身的初戀張毅青,在與作者失聯了半個世紀之后,重新取得聯系,才發現當年不過誤會一場,可作者終究是從來沒有追問過,才使得兩個人失之交臂,這是讓我讀來覺得最痛心的一點。僅因為一句誤會,兩個人的命運就此改變了,就像鄭爽在節目里說的那句話:“最愛的人永遠不在一起啊。”讓人扼腕嘆息。這讓我想起了賴聲川的一部話劇《暗戀桃花源》,里面的云之凡和江濱柳,因戰亂而離散,江濱柳雖娶妻生子,卻在心里一直惦念著云之凡,直到四十幾年之后與之相見,終究是物是人非。
在書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郭琤與蕭曼青持之一生的姐妹情。她們倆在軍校相識,郭琤第一眼就認定了蕭曼青這個姐妹,一直在各種事情上照顧她,保護她。直到后來蕭曼青去了臺灣,郭琤和蕭曼青失聯,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命運軌跡。可是她們之間的感情從來沒有中斷過,就像書里琤姐寫的那幾首小詩,其中一首《嘆別離》:劫后分身各一方,遠隔海峽和重洋,四十多年音訊渺,魂牽夢繞痛斷腸。?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到大陸和臺灣可以通航,郭琤通過侄子找到了蕭曼青,她們得以在分別四十一年之后再相見。書的最后一章《探望分別四十一年的琤姐》是作者在修訂版的時候加上去的,讀來讓人動容,滿滿的都是淚點。分別四十一年,大陸和臺灣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兩個人不同的命運,琤姐因為沒錢治病,已中風癱瘓在床,不能言語。但她看到這位分別四十一的小妹妹的時候,仍然激動落淚,她們追憶當年,那些共同度過的歲月。歲月珍貴,因為轉瞬即逝,短暫的相聚,面臨的是更長久的別離。因為已經年逾古稀,誰都不知道,這次會面之后還有沒有機會再見。
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姐妹情深,讓人特別羨慕。現代人雖然在經濟條件上提高了,但感情面對了太多的誘惑,摻了太多的雜質,變得特別脆弱。遠沒有那個時候的人單純,情感真摯,對你好就是對你好,說好了一輩子就是一輩子。少一年,一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
蕭曼青一生平凡,沒有過什么豐功偉績,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但她在教育兒女上,卻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她一生養育的五個子女,都通過了大學教育,并過上了好的生活,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她在苦難中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撐起了整個家庭,做出了平凡當中最不平凡的事情。
她是一位母親,一位從泥沼中掙扎出來的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她是蕭曼青。
后附余世存書評鏈接,歡迎移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