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對方向你拋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你可能也不太明白。百度一下之后你把答案復制、粘貼給 TA,獲得對方由衷的感謝。
在我還是英語講師的時候,有個學生問我:“英語四級都有哪些題型?要去哪里報名呢?”
我告訴她類似這樣的問題只需要百度一下就可以解決,然而她很不高興地轉臉走了。
后來,我把搜來的內容發(fā)給她,她居然特別高興地說:“我找了好久都找不到呢!謝謝!”
額,我竟無言以對。
我做了編輯之后,遇到過形形色色的讀者,其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她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要轉載文章,需要怎么做呢?”
我說:“只要把你的微信公眾號發(fā)給我就好了。”
她說:“我想通過正式的途徑,這樣就不會總是麻煩你了,還是我自己去搜索一下吧!”
我心里一暖,不禁在想:這樣的人怎么可能不優(yōu)秀呢?
都說 21 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碎片充斥網絡。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我們要如何從中找出適合自己、有價值的內容呢?
一般來說,需要搜索的時候也是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
而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
先獨立思考,再用搜索引擎尋找答案,實在無法解決就去求助于他人。
但是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直接向他人求助,因為更方便、更快捷。
事實上,從別人口中得到的知識,很難說是屬于自己的。加之得來全不費工夫,對知識也很難重視起來,以至于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很可能依舊無法解決。
信息之海茫茫,沒有基本的搜索能力,可以說是失去了接觸更廣闊天地的機會。
有一本書叫做《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作者陳沛把人類通過工作獲取知識的能力稱為 “搜商”。
既然是一種能力,就一定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提升。
?建立搜索意識
六祖慧能圓寂前,曾與一位小和尚有過下面的對話:
小和尚:“老和尚去后,當向何人求解禪法?”
慧能:“尋思去!”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沒有誰有義務給我們指點迷津,唯一靠得住的就只有我們自己。
因而,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
問題出現(xiàn)后,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探尋,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這個思維的轉變很關鍵,因為很多人在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就是向旁人求助。
可是,萬一身邊沒有人呢?
我記得有個學生曾跟我說:“老師,你總說要用Google搜索,可是我家只能打開百度呀!”
我問了他幾個問題:
1. 為什么你只能打開百度,而不能打開谷歌?
2. 是否只有你打不開谷歌?
3. 如果不是,需要怎樣做才能打開谷歌?
后來,這個學生自己摸索著學會了翻墻。
?活用搜索工具
平時注意積累搜索工具,就不至于在必要時措手不及。
一般來說,百度的使用頻率會相對高一些。但是除了百度之外,還有360、搜狗、Google、雅虎、soso、必應等搜索引擎。
除此之外,諸如新浪、騰訊等各大門戶網站也都會提供一些相關的搜索功能。
不迷信搜索工具,有針對性地尋找會更有效率。
微博搜索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微信文章可以用搜狗;
看視頻去優(yōu)酷、愛奇藝、騰訊視頻;
圖片搜索可以用360、百度、搜狗識圖;
找書去亞馬遜、當當,或者直接在百度打“書名 格式”,如“把時間當做朋友 pdf”;
搜音樂去網易云音樂、酷狗、酷我音樂;
電影搜索可以去電影天堂、Mp4、80s;
此外,淘寶、知乎、豆瓣也都會有你想不到的搜索結果。
國外的話,比較著名的有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LinkedIn、Tumblr、Netflix、Amazon、eBay等。
?熟悉搜索技巧
以谷歌為例,如果你想要找的兩個關鍵字是 “溫柔”、“學姐”,只需要把它們用空格分開就可以了。
如果你要準確搜索,比如說你要找的是 “溫柔學姐”,只要用雙引號把這四個字括在一起,就不會出現(xiàn) “溫柔” 和 “學姐” 被拆分的情況。
再比如,假設你只記得 “溫柔學” 這三個字,不知道最后一個字,只需要在搜索時加入*號就可以了。輸入 “溫柔學*”,搜索結果就會出現(xiàn) “溫柔學姐”、“溫柔學弟”、“溫柔學長” 之類的關鍵詞。
類似的技巧還有很多,剩下的就靠大家通過搜索去發(fā)現(xiàn)了。
?打造搜索思維
當我們在尋找某個資源的時候,有時候無法根據(jù)現(xiàn)有信息做出具體定位。
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人為的發(fā)散聯(lián)想、推理演繹,一步一步通過已知的線索順藤摸瓜。
所謂的“搜索思維”,其實也就是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
在搜索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清楚自己要找什么,然后通過對搜索目標的理解,將搜索內容進行拆分,進而找出事物的本質和關鍵。
找到了關鍵之后,就已經在茫茫信息中找出了一個更貼合的范圍。
甚至于,很多問題根本不需要搜索引擎,只要你開動腦筋就會有更好的方法。
比方說,我們要找一家公司的電話,有時候在網上找了半天找不到,真不如打 “114” 查詢一下來得快。
請永遠記得一點:
搜索只是一種方法,真正有用的是我們的大腦!
上周末,有個朋友問我:怎么樣才能讓思考更全面?
我由思考推出思維方式,由思維方式過渡到思維導圖。
我覺得,一方面,思維導圖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
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
于是,我開始搜索關于思維導圖的相關信息。
期間,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原來維基百科中早已有了思維導圖的功能:wikimindmap.com
以寫作為例,出來的結果是這樣的:
?
這個導圖不僅涵蓋了寫作的各個方面,還引申出了許多相關內容。
該網站支持多種語言,以英語的內容居多,遺憾的是目前還不支持中文。
學會搜索,你可以找到完整的學習資源、成體系的思維導圖、完整的文案、PPT;
學會搜索,你可以不必再向別人求電影資源;
學會搜索,你可以鑒別妹紙的照片是否經過 PS。
最重要的是,你會發(fā)現(xiàn)過去從未見到過的風景。
請相信我,你看到的不過是世界的冰山一角!
講道理,這篇文章到這里就該結束了,但我還想啰嗦兩句。
我喜歡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情況,比如看書的時候會先讀序言、買到新的產品會先讀說明書。
有人會覺得這是多此一舉,畢竟用著用著也都慢慢會了解。
可我覺得,如果有件事情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會很不舒服。
同樣的道理,尋找答案時,我也會先通過思考確定大概的方向,再通過搜集資料不斷整理、完善自己的思考,最好能夠向一些牛人請教一番。
可以說,這樣的行為模式讓我無意之間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最后,只此一句,與君共勉:
我們無法等到萬事俱備再出發(fā),但這絕不是我們倉促上陣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