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看一鳴的文章,《籠中人》。也許是緣分吧,我很少在簡書上看文,今晚頭疼無事可做,剛好碰上了。
突然覺得自己,就像那個籠中人。我在簡書,寫得多,看得少。一是沒時間,二是自負,不是特別喜歡的題材不看。
只看過一鳴以主編身份發文,連載太長沒看。頭次看他分享自己的文,覺得新鮮。一看時間,是舊文了。
我也喜歡把自己以前寫的文章拿出來看,很久以前,我以為,是寫得越多,就寫得越好。因為得的多了,技術就越成熟。
可是這么多年過去,回過頭看,發現寫得最好的,竟然是我最初的那些幼稚的文章。
可能我這輩子都寫不出那樣的文章了。
從小到大,我有著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有著自己的籠子,小的時候,籠子很大,外面的世界很小,慢慢地,籠子變小,我看到的世界變大了。
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很小的時候,很偏執,覺得沒有人可以理解我,也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的那個人,覺得這世間,再沒有一個知己。
給那個時候的自己一個評價的話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
然后慢慢地變得圓滑。發現自己成長了,世故了,情商高了一點。
偶爾會沾沾自喜,覺得所有人都停在原地,只有我一個人在往前走,只有我在適應著這個世界。
可是走久了,走累了,偶爾又很想,回到那個時候的自己。
長大了,看小時候的自己,覺得很幼稚。就像,一鳴文章里說的那個籠先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自以為看到了很多美好的景色。
那個時候,我自己的世界大過了外面的世界。
現在,我以為自己自由了,我突破了自己的牢籠。因為,我已經可以比較成熟地去處理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事情——這就是成熟。
但是剛才轉念一想。不是我的籠子消失了,而是我的籠子變大了,現在,整個世界都是我的籠子,我已經分不清楚,我的小世界,和這個大世界了。
每個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會加入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想法,也許一鳴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并不是這樣想的,但是我確實看到了自己。
小的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幸福,快樂,悲傷,都是自己的,跟別人無關,所以任性,在那個時候因為年紀小,所以能夠被容忍。
慢慢的長大了,發現所有人都在開始發生變化,如果只有自己沒有變的話,我就會被自己的親人朋友拋棄掉。所以,我也跟隨著大流,去改變自己,去成長,去碰壁。
等到自己衣食無憂的時候,又覺得自己精神世界很匱乏,所以又開始緬懷了。我開始懷念起自己那一點點的小世界了。
我就想揣著自己的小世界,行走在這個大世界里。
我給自己編了一個籠子,不是因為我不想自由,是我怕,如果沒有了這個籠子,我就沒有安全感,我就沒有自己的生活,我就不是我了。
那么,如果失去了這個籠子。就意味著我要進入另外一個大籠子,大到我自己都看不到邊際。
我自以為,讀者如果能有一分的共鳴,那作者在書寫的時候,一定有一百分的感情,如果讀者能被感動,那么作者自己,應該早就哭過很多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