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學說起孩子教育很困擾,女兒5歲上幼兒園,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被爺爺奶奶抱怨不教她學習、寫字,上小學就會落后。
(二)接到閨蜜來電,說孩子在課堂上要搶先回答問題而沒有批準,哭了起來,被老師嚴厲批評,說影響了課堂紀律,通知家長去學校,并暗示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電話那頭的朋友既擔憂又無助。
(三)朋友說起孩子成績非常焦慮,孩子學習成績在班上倒數,課外上了不少補習班,成績依然不見提高,容易與同學發生沖突,經常接到老師投訴電話。
***同學以為只要孩子開心就夠了,讓女兒隨著自己的步調發展,不提前教育。只是馬上就要升小學了,心里卻沒了底,加上爺爺奶奶的焦急,他們甚至懷疑之前的放任方式是錯誤的。
***閨蜜更是不解,女兒從幼兒園開始在學校就表現很棒,除了性子倔一點,孩子比較開朗、樂觀、還不怕吃苦,又懂禮貌,一直是貼心的小棉襖,怎么在小學老師口中變成這么讓人擔憂的孩子呢?
***朋友說,現在對孩子要求也不高了,不要求他考多少分了,只要求他不惹事,規規矩矩的上課,就滿足了。
我不禁想,究竟是社會氛圍對分數的功利追求,還是學校教育的偏差,導致了家長對兒女教育的焦慮呢?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會讀會、會考試、聽話的學生,還是要一個有主見,能自己解決問題,克服成長過程中困難的孩子?希望孩子品行端正,性格完善,還是要一個自私、說謊、虛榮、以我為中心的孩子?
在幼童時期,孩子有著無比的好奇心去認知世界,除了自己的姓名,還有更有趣的游戲,需要對他們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懂得吃飯是自己的事情,穿衣、鞋也是要學習自己做的事情,玩具需要放在什么地方,收到禮物要說謝謝,遇到了困難,不應該發脾氣,而是想辦法自己去解決,或者請求大人幫忙一起解決。不開心時候,給他一個擁抱,讓他學會描述為什么不開心。讓孩子懂規矩,守規則,有獨立自理能力,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嗎?
小學時期,讓孩子懂得尊重老師、長輩,從而教會他謙卑的重要性,與伙伴玩耍時,多聽大家的意見,一起遵守游戲規則,玩的更開心。發生碰撞或者受傷時,教會他解決的方法。遇到挫折時,要鼓勵他勇敢面對,而不是勸他沒關系。遇到困難,要支持他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替他解決。做錯了事情,要接受懲罰,學會擔當。讓他變的自信、尊敬師長,不怕困難, 不是比試卷上的分數更重要嗎?
回想起自己,父母雖然沒有文化,但他們卻是天生的教育家。
要求我們放學寫完作業才能和其他伙伴玩耍,晚飯做好了再喚我們回家吃飯。飯桌上給我們講不同生活的事例,潛移默化中教育我們要做好人,珍惜學習機會。飯后與哥哥一起分工做家務,讓我們明白,除了學習,在家庭里我們也有責任分擔家務。離開農村到城市求學,兩周才回家一次,飯后總是一家人坐在客廳,一起分享著各自生活中的趣事,媽媽總會不厭其煩地說對兒女的期望。
他們就是用這么樸實的方式教育著孩子,要善良而又勇敢,要感恩而又努力,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說,現在怎能跟過去比。我反問難道現在就不用感恩父母,不用努力,不用工作了?
有的家庭比較富裕,動輒有幾套房產,他們認為反正家里的錢三輩都花不完,孩子讀書不讀書也沒關系。
難道物質的富裕代表了精神的富足?有錢去美國,代表有能力去融于他們的社會?有錢去創業,代表他有能力把公司做活?有錢去支持他做任何事,代表他有主見,有動力去做事?你養得起孩子,但他有能力去享受本該屬于他的豐盛人生嗎?
成績不重要,換成一種豁達的心態,讓孩子有更自由的空間,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去認知多元化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在感興趣的方面深入學習,有強大的信念,柔軟的內心,讓孩子尋得內心富足,并且為社會某一方面進步盡自己一份責任而努力,讓他的人生? 活!出!精!彩!
我想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