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二零一五年清明之際,受江西湖口柳氏宗親聯誼會之邀,參加“陶淵明第二”之稱的宋代大清官、隱士柳勅墓重修告竣慶典。此時此刻,悲喜交集。記得去年七月,恰值炎炎夏日,懷著敬慕之情,相約部分柳氏宗親,不遠千里,拜謁柳勅墓園。當時,我們一行,頂著烈日,鉆進草莽之中,披荊斬棘,來到先祖墓前,頂禮膜拜。雖然墓園在多年前,柳氏后裔曾經修葺過,但限于人力財力,墓園顯然比較簡陋,碑刻粗糙,加上缺乏管理,墓前新墳與無主墳霸占其地,讓安息在這里的祖先,死不安寧。慕名來此祭拜宋代大清官柳勅的后人與社會各界人士,無不搖頭嘆息。記得當時,我曾組織柳氏宗親,在湖口文化局領導的重視安排下,在湖口博物館進行了專題座談。對于墓地現狀與柳勅的歷史地位與現實意義進行了探討。我認為,柳勅墓高規格修葺,勢在必行。當時感到最為棘手的是,先祖墓前的新墳的遷移,以及修繕資金的落實。這兩個問題,一年后的事實告訴我們,都已不是問題。在湖口柳氏宗親聯誼會的精心組織下,不到一年的時間,把墓園修繕一新,重立了墓碑,擴建了拜臺,雕塑了祖像,可謂是莊嚴肅穆,蔚為壯觀。當我再次來到先祖柳勅墓前,與一年前的感覺,截然不同。上一次,我們寥寥數人,在墓前合個影,都無法立身,悲傷不已。
清明之際,本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而如今,心情完全不同。心懷思念,心花怒發,為先祖的美名不彰感到遺憾之外,更為先祖墓園的高規格重修告竣,而欣喜不已。數百位柳氏后裔,來自四面八方,大江南北,來此追思先祖,更為墓園重修,而共同慶賀。一枝萬派,追根溯源,沒有先祖,哪有子孫,哪有今天的我們!懷著感恩之心,緬懷先祖,學習先祖懿德,弘揚先祖遺風,這是作為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這里,不禁感激湖口柳氏宗親,他們在數百個日日夜夜里,修墓籌款,日夜操勞,四處奔波;尋找墓碑石材,不遠千里,精挑細選;湖口柳氏宗親,主動遷移新墳,為先祖墓園讓步;修繕資金缺乏,外地宗親,積極捐款,主動送錢上門;湖口本地企業家與孝子賢孫,你一百我一萬,錢數不在多少,各盡子孫孝道……
柳勅,曾任河南參軍,官至御史中丞。其妻為王安石之侄女、王安禮之女。他掛冠歸里,從京城回到玉山老家,途徑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的縣衙故址,尋訪田園詩人的蹤跡,并在此定居。今天湖口及周邊地區柳姓,幾乎都是他的后裔。據不完全統計,他的直系后人達十萬之多。
對于柳勅的事跡,在正史上已經找不到一丁點的記載,地方志上也鮮有載錄,唯有柳氏家譜上,對他有一些記載,聊可安慰。柳勅的同榜進士、好友吳價,為亡友柳勅寫了一篇“行實錄”,是最為完備可信的。根據該文記載:“勅公,字公渙,號志伊,幼而奇異,文武精通。哲宗元祐四年進士,入翰林院修撰勾管崇福宮,調河南參軍,有片言折獄之才,善諸廢皆興之道,同僚者無不咸服。”宋徽宗荒淫無道,群臣怒不敢言,唯有柳勅冒死直諫,感嘆道:“臣之事君,以身系安危之重,以節興亡之機。”吳價接著說:“公乃神契其志,赤忠補袞,復諫三疏,未旨。乃喟然嘆曰:‘主上崇虛棄實,宋道去矣,予上不能致君,而下不及澤民,豈不負圣賢之學,而尸位素餐乎!’竟解綬南還,揭家載舟歸里,道經湖口,舟泊鐘山之下,慕陶淵明舊治,訪至彭澤鄉故縣里,見陶隱所,山明水秀,木老松蒼……歷歷古跡,遂忘其歸,卜筑于陶之治內,菱塘之側,離故址不五十步也。”
嗚呼哀哉!一代大清官,敢于死諫,勇于直言,踐行圣賢之學,直道事人,以道事君,實在難能可貴!當今社會,貪腐成風,柳勅的廉政思想,仍有現實意義!柳勅墓的重修,其意義正在于此!先祖柳勅,致君澤民,浩然正氣,永存世間!
他自稱是柳下惠后人,帶著家譜趕來
“北漂學者”九江“尋根問柳”
2014-07-25 08:47??????????九江新聞網—潯陽晚報
“我這次來江西是想尋找江西籍的柳氏后人,一起探尋柳氏先祖的遺跡,完善我們的柳氏族譜!”7月23日,記者見到了自稱是柳下惠后人的浙江男子柳哲。此前,他曾輾轉全國20多個省份“尋根問柳”,這次他來九江,是為了探尋柳氏先賢——唐代的柳渾和宋代的柳敕的遺跡。
記者尹歆
帶著家譜來九江尋找柳氏后人
7月23日11時,記者在湖口縣的柳德昭自然村見到了柳哲,而在他身邊,是滿滿一箱子的柳氏族譜。柳哲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他造訪了位于湖口縣文橋鄉的柳敕墓。
談及此次來九江的原因,柳哲告訴記者,他從多方打聽到柳氏先賢——柳渾和柳敕曾在九江留下蹤跡,這些對他來說都是研究柳氏文化的寶貴財富,所以他就放下手上的工作,前來當地尋找柳氏后人,一起將這筆“財富”保護好。“每次,我和柳氏后人見面,名片就是我們的家譜,順著家譜的蹤跡,我們總能找到我們共同的祖先。”柳哲笑著說。
據湖口縣博物館館長黃勇介紹,柳敕是一名宋代的河南參軍,其妻為王安石之侄女,他來到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的縣衙所在地,即文橋鄉柳德昭村來尋訪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蹤跡并在此定居。今天湖口及周邊地區柳姓居民大多是其后代。
為編《華夏柳氏通譜》輾轉20余省
“我是浙江蘭溪人,從小就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村里的4000多人都姓柳,又經常聽村里人講述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當時覺得柳下惠品德高尚,值得我們學習。”柳哲介紹說。據柳哲講述,1989年在家族珍藏的17本《蜀山柳氏家譜》里看到柳氏的創姓鼻祖是柳下惠時,他便萌生了“追根溯源”的念頭。此后他多方打聽柳氏家譜的下落、探訪柳氏文化的遺跡,并以姓氏文化作為自己研究的方向,如今已然成為一名北漂學者。
“自從我知道柳姓鼻祖是柳下惠后,就覺得家族變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追根溯源的同時,我便想編輯一套完整的《華夏柳氏通譜》,將柳氏家族的變遷史真實而又完整地記錄下來。”柳哲告訴記者,目前全國館藏的柳氏族譜約有百余種,而他個人收藏的柳氏家譜也有一百多種。為了讓其更豐富,多年來,他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輾轉全國20多個省份尋同宗。
“編纂《華夏柳氏通譜》是我畢生的心愿,而這其中的工程量十分龐大,難以保證百分百準確,也特別希望那些家中留有家譜資料的柳氏族人能夠給我提供研究資料,這也是我每到一個省份尋親的目的之一。”柳哲告訴記者,在造訪湖口后,他還將前往武寧縣和宜春袁州,進一步探訪柳氏先賢的蹤跡。
江南都市報:柳下惠后人來贛“尋根問柳”
發表日期:2014-8-3 新聞來源:江南都市報
“我這次來江西是想尋找江西籍的柳氏后人,一起探尋柳氏先祖的遺跡,完善我們的柳氏族譜!”7月23日,記者見到了自稱是柳下惠后人的浙江男子柳哲。此前,他曾輾轉全國20多個省份“尋根問柳”,這次來到江西九江的目的是探尋柳氏先賢唐代柳渾和宋代柳敕的遺跡。
扛著一箱家譜來尋親
昨日上午11時,記者在九江湖口縣柳德昭自然村見到自稱是柳下惠后人的中年男子柳哲,他身邊是滿滿一箱柳氏族譜。就在剛剛,他去祭拜了柳氏先賢柳敕墓。
柳哲說,他曾打聽到柳氏先賢唐代柳渾和宋代柳敕曾在九江留下蹤跡,這對他來說都是研究柳氏文化的寶貴財富,所以他放下工作,前來尋找柳氏后人,一起將這筆“財富”保護好。“每次和柳氏后人見面的名片就是我們的家譜,順著家譜總能找到我們共同的祖先。”
據九江湖口縣博物館館長黃勇介紹,柳敕是宋代一名河南參軍,其妻為王安石之侄女,他來到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的縣衙所在地,即文橋鄉柳德昭村,尋訪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蹤跡并在此定居。今天湖口及周邊地區柳姓居民多是其后代。
他來自浙江蘭溪
“我是浙江蘭溪人,從小就在村子里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村子里4000多人都姓柳,又經常聽村里人談論一個叫柳下惠的古人,講述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當時覺得柳下惠品德高尚,值得我們去學習。”柳哲說。
1989年,高中畢業的柳哲講在家族珍藏的17本《蜀山柳氏家譜》里看到柳氏的創姓鼻祖就是柳下惠時,便萌生“追根溯源”的念頭。
編纂《華夏柳氏通譜》
“家族變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想編輯一套完整的《華夏柳氏通譜》,將柳氏家族的變遷史真實而又完整地記錄下來。”柳哲告訴記者,目前全國館藏的柳氏族譜約有百余種,他個人收藏的柳氏家譜也有一百多種。為了讓資料更豐富,多年來,他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輾轉全國20多個省份尋同宗。
“編纂《華夏柳氏通譜》工程量十分龐大,特別希望那些有家譜資料的柳氏族人能提供資料。”柳哲介紹,他的下一站是九江武寧縣和宜春市,欲探訪唐代柳渾的蹤跡。
●知識鏈接
柳下惠其人
柳下惠 (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姓展,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說“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稱。
文/圖 黃聲蘭 江南都市報記者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