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子女培養成才——讀《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有感

洛克菲勒

約翰·D·洛克菲勒,是美孚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創辦人,世界公認的“石油大王”。他出身貧寒,卻通過自身努力,影響了石油、金融、政治、慈善等多個行業,改變了美國,影響了世界,他的名字幾乎就是美國夢的代名詞。比爾·蓋茨把洛克菲勒作為自己唯一的崇拜對象:"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從他留下的《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一書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優良的品德、卓越的經商才能,還可窺見一代巨富創造財富的謀略與秘密。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

書中文字真誠質樸、循循善誘,可以從中看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與栽培之心。古今中外道理相通,書中的很多觀點,對于我們今天也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今天我想先來探討下,洛克菲勒關于“個人如何成才”的觀點。

起點不會決定結果

我們的命運由我們的行動決定,而絕非完全由我們的出身決定。 享有特權而無力量的人是廢物,受過教育而無影響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

機會永遠都會不平等,但結果卻可能平等。

但你需要強化這樣的信念:起點可能影響結果,但不會決定結果。能力、態度、性格、抱負、手段、經驗和運氣之類的因素,在人生和商業世界里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你的人生剛剛開始,但一場人生之戰就在你面前。我能深切地感覺到你想成為這場戰爭的勝者,但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追求勝利的意志,只有決心做好準備的人才會贏得勝利。

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真的是這樣嗎?也有反雞湯的話:“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那你努力還有什么用?”寫到這里的時候,我又跑去把永樂大帝二世《寒門再難出貴子》完整地看了一遍。這篇文章說得真摯誠懇,所以我不否認家庭、時代、機遇等因素對個人的影響會非常之大,但是,我認為這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不然,我們個人的奮斗還有何意義?身為窮人階層難道只需混吃等死就行了?

紀錄片《人生七年》也展現了富人與窮的思維、境遇的差異,絕大多數參與這個記錄片的小孩,都是沿著他們父輩的老路在走,富人依舊是富人,窮人還是窮人。但是,也只是絕大多數而已,并不是百分之百。其中,窮人家的小孩尼克就通過自己努力,跳出了之前的生活狀態,成為了大學教授。

起點可能影響結果,但不會決定結果。你做點什么,和不做什么,還是有差別的。

運氣是設計的殘余物質

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發生,就是不會發生不勞而獲的事,那些隨波逐流、墨守成規的人,我不屑一顧。他們的大腦被錯誤的思想所盤踞,以為能全身而退就值得沾沾自喜。 約翰,要想讓我們的好運連連,我們必須要精心策劃運氣,而策劃運氣,需要好的計劃,好的計劃一定是好的設計,好的設計一定能夠發揮作用。你需要知道,在構思好的設計時,要首先考慮兩個基本的先決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標,譬如你要做什么,甚至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第二個條件是知道自己擁有什么資源,譬如地位、金錢、人際關系,乃至能力。 這兩個基本條件的順序并非絕對不能改變,你可能先有一個構想、一個目標,才開始尋找適于這些資源的目標。還可以把它們混合一處,形成第三和第四種方法,例如擁有某種目標和某種資源,為實現目標,你必須選擇性地創造一些資源,也可能擁有一些資源和某個目標,你必須根據這些資源,提高或降低目標。 你根據資源調整目標或根據目標調整資源之后,就有了一個基礎——可以據以構思設計的結構,剩下的東西就是用手段與時間去填充,和等待運氣的來臨了。 你需要記住,我的兒子,設計運氣,就是設計人生。所以在你等待運氣的時候,你要知道如何引導運氣。試試看吧。

“紀秋一直很幸運”,并不是說我經常中大獎,實際情況是我“再來一瓶”從來不中,公司年會一半人中獎,我是不中獎的另外一半。但是我還是很幸運。因為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人都非常好,3個從業經歷,每個單位的領導都對我很好,認可我的能力,讓我工作得很愉快,提升的空間也很大。我一直認為這是運氣,但是經人點醒,發現或許其中也有非偶然的因素。因為我知道我的工作目標,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我會有意識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樣有助于我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讓領導省心、放心,所以又獲得了更多地支持,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或許,我以為上天恩賜的幸運,也是我設計出來的?我渴望的人生由此而來。

熱愛工作

我認為,工作是一項特權,它帶來比維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礎,所有繁榮的來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工作使年輕人奮發有為,比他的父母做得更多,不管他們多么有錢。工作以最卑微的儲蓄表示出來,并奠定幸福的基礎。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鹽。但人們必須先愛它,工作才能給予最大的恩惠、獲致最大的結果。 我初進商界時,時常聽說,一個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犧牲。然而,歲月流逝,我開始了解到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并不是在“付出代價”。他們努力工作是因為他們真正地喜愛工作。任何行業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且專心致志。衷心喜愛從事的工作,自然也就成功了。 熱愛工作是一種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把絕望的大山鑿成一塊希望的磐石。一位偉大的畫家說得好,“痛苦終將過去,但是美麗永存”。

噢哦,這是不是想要壓榨員工“剩余價值”的萬惡資本家在給我們洗腦,讓我們乖乖工作?!但是,熱愛工作,很多成功人士的經驗都在印證這一點。這并不是說你只要你熱愛工作就一定能成功,理性地看待這個事情,很多失敗的人也一樣很熱愛工作。但是,我們很少看到一個每天抱怨工作、排斥工作的人可以成功的。

企業家不是慈善家,他們不會因為你需要錢就有義務給你錢。現實情況是,企業家需要那些更能夠幫他創造價值的人。而我們需要企業,也不僅僅因為我們需要一份能夠維持我們生活的收入(雖然絕大多數人這么認為,并把工作當做一份不得已而為之的苦差事),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被學習的熱情所驅使,努力成為更好、更具價值的自己,我們在從事一項迷人的事業。

行動勝過好主意

有位聰明人說得好,“教育涵蓋了許多方面,但是他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這位聰明人向我們展示了一條真理:如果你不采取行動,世界上最實用、最美麗、最可行的哲學也無法行得通。

很多人都相信心想事成,但我卻將其視為慌言。好主意一毛錢能買一打,最初的想法只是一連串行動的起步,接下來需要第二階段的準備、計劃和第三階段的行動。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有想法有主意的人,但懂得成功地將一個好主意付諸實現比在家空想出一千個好主意要有價值得多的人卻很少。

人們用來判斷你的能力的真正基礎,不是你腦子里裝了多少東西,而是你的行動。人們都信任腳踏實地的人,他們都會想:這個人敢說敢做,一定知道怎么做最好。我還沒聽過有人因為沒有打擾別人、沒有采取行動或要等別人下令才做事而受到贊揚的。

以前,我特別羨慕那些能夠說得頭頭是道的人。我認為他們懂那么多知識,做起事來一定很棒。現在,我更喜歡那些腳踏實地努力行動的人。在工作中,提出一個創意、想法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事情,但是具體地去落實、執行很可能會無疾而終。社會需要有夢想家,也需要有實干家,后者可能不夠璀璨,但奠定了我們社會的基礎。

正確面對失敗

沒有不經失敗的幸運兒,重要的是不要因失敗而變成一位懦夫。如果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仍然不達目的,我們所應做的就是汲取教訓,力求在接下來的努力中表現得更好就行了。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上充滿了學無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決心無往不利。

采取“我暫且試試看,但我想還是不會有什么結果”的態度,最后一定會招致失敗。“不信”是消極的力量。當你心中不以為然或產生懷疑時,你就會想出各種理由來支持你的“不信”。懷疑、不信、潛意識要失敗的傾向,以及不是很想成功,都是失敗的主因。心中存疑,就會失敗。相信會勝利,就必定成功。

在一生之中,我們要經歷太多次失敗了,除非我們放棄探索未知邊際,永遠活在我們的舒適區。天才成功的可能性可能還不如那些有毅力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為了目標拼盡全力,失敗后汲取教訓,爭取下次做得更好,這才是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

與自己和諧相處

蒙辱不是件壞事,如果你是一個知道冷靜反思的人,或許就會認為侮辱是測量能力的標尺,我就是這樣做的。 我知道任何輕微的侮辱都可能傷及尊嚴。但是,尊嚴不是天賜的,也不是別人給予的,是你自己締造的。尊嚴是你自己享用的精神產品,每個人的尊嚴都有屬于他自己,你自己認為自己有尊嚴,你就有尊嚴。所以,如果有人傷害你的感情、你的尊嚴,你要不為所動。你不死守你的尊嚴,就沒有人能傷害你。

我的兒子,你與你自己的關系是所有關系的開始,當你相信自己,并與自己和諧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實的伴侶。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社會會根據我們的表現進行評價反饋。有的評價是公正的,而有的不是;有些評價會讓我們飄飄然,而有的會讓我們如墜谷底。外在因素牽引著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如同過山車一般,心情時上時下。

為自己多去找幾把標尺,內心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別讓外在的因素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事物有其先后順序,在接納世界之前,我們首先要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諧相處。之后,我們才能夠安定、長效地為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