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文·明斯基 --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美國人工智能學會的前任主席
NO.1
目前這本書我只看了20多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例子去闡述人類思維和意識,幫助人們去認識人類智慧的如何產生,進而去幫助人們去研究機器學習和創造人工智能。
- 作者認為大腦不過是肉做的機器”,大腦中不具備思維的微小單元可以組成各種思維——意識、精神活動、常識、思維、智能、自我,最終形成“統一的智慧”,這種智能組合就是“心智社會”。
image
但我認為的這些微小單元共同組成了智能體,也就是生物。人屬于一種高級生物,智慧或者說意識的存在讓我們這些高級智能體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心智社會。
也就說人與其他生物或者說和機器最大的不同便是意識了,書中有個很有趣的例子,為什么人類下雨不想被淋濕,卻愿意在衛生間沐浴”這種3歲小孩都知道的問題,計算機就會感到費解,這也就恰好說明意識的重要性了。
NO.2
個體之間的相似之處源自思維的本質,而構成思維的那些關系復雜且外表、形式、種類各不相同的物質原子全部都是微不足道的
物理學家用幾條定律就解釋了全世界甚至全宇宙,但對人類的思維來說行不通。事實上直到今天,人類依然無法理解自己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因為人類大腦是由幾百種不同的腦細胞協作的,即使理解了單種細胞的功能也很難理解幾百種細胞之間如何協同運作。
人類是機器嗎?或者說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嗎?人類的一個簡單動作就需要機器成千上萬的程序協同運作且高度自動化,但只限于現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的機器實現這套動作可能簡單的多。那有的人可能會說“太可笑了,我倒不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但書中說如果你不是一臺機器,你又怎么會知道身為一臺機器是什么感覺呢?那有的人可能又會說,我會思考,但我想說的就像你會開車,但你并不知道發動機是如何運作的,會使用某種工具不代表你熟悉它的工作原理,連你自己的都沒有弄清楚,又怎么敢保證自己不是機器呢?
開個玩笑,人人都知道機器只能以無生命的機械方式行動,但我們無法預知機器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就像假如火星人十億年前到訪地球看到由一些細胞組成的簡單團塊,可能火星人也沒想到會有現在的人類文明吧,機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也許人類只是機器進化到的一個新高度,人工智能是有史以來能最大限度增強人類能力的東西,人類也并不是進化的終點。
NO.3
何為自我?
- 任何人或物的身份、特征、或基本品質
- 一個特定的人的身份、人格、個體性等;一個人對自己區別于他人的稱呼
--《韋氏詞典》
人們總喜歡去研究他人或者事物,卻很少認真的去研究自己,事實上,關于“自我”的理念中,包含著我們是什么的概念,這些信念又包含著我們能做什么和我們可能傾向于做什么。
此外,有時候我們認為自我是單一的、自相一致的實體,有時我們又認為自我是分散的。比如我們會說我感覺,我認為,我想要等。但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一部分我想要這樣,一部分我想要那樣。
技術討論 & 疑問建議 & 個人博客
版權聲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聲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許可協議,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