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本《寫書記》,于是有了一點思緒。
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觀摩學習大家們的寫作手法,以及創作前后過程的所思所想。后來翻開此書,才真正領略到這門書的藝術之魅力所在。
寫作的確可以堪稱為一門藝術,只不過藝術源于而高于生活,縱使多么高明的作家,用如何神乎其神天馬行空的思想或者神來之筆,也難以寫出脫離生活本身的杰作。
買這本書之前是緣于諾貝爾文學獎花落于我國作家莫言身上,此書借其名氣打出了招牌;原因二是這本書里有我喜歡的一些作家,如王小波、余華等,于是購之。買回來之后翻閱,確實收獲不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認知,每個人的作品都給人以精神慰藉和快感。畢竟是眾人所共知的大家,我們也不便詬病。唯一須要看到或領會的:人與人的想法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也都可以成為大家。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要說說,我為什么會寫。
之所以說是寫,而不是寫作。因為有自知之明,自己寫的東西尚未被認可或者還不被人知的時候,這種情況下就要學會謙卑。寫作畢竟是大家們的創作手法,爾等無名之輩豈敢自稱?
莫言的作品獲得了國際認可,獲得了諾獎,首先應該祝賀。畢竟是國人首次獲此獎項,我看網上傳言說大概有934萬人民幣,可確實不是小數目。后來有記者采訪,說莫言雖出名且賺錢不少,但其負責贍養三代,其孝心天地可鑒,值得頌揚。
人前是顯了貴,可有多少人知道人后受的罪。作家們醞釀作品,直至面世,是經過多么長時間的絞盡腦汁,反復斟酌。有些東西是寫給廣大受眾,有些故事只能自己品味。
誠然,每個人寫作的出發點不一樣,目的就會有所差異。故事、小說、詩歌、散文、話劇、論文等等,形式各異,文章所表達的意境則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觀察點不一樣,所闡述的想法或者評論則會不同程度反映出來。
我時常羨慕有些作家的作品竟如此吸引人的眼球,讓人完全投入進去而不能自拔。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也能夠寫出這樣的好文章,那么我寧愿“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當然是瞎說的話,假使真有那么一天,我何嘗不多創作出一些好作品,為世人增福呢。像魯迅棄醫從文,用筆桿作槍,承擔起精神救贖的責任。
之所以說因買了《寫書記》這本書而產生了思緒,倒不如說是閱讀引起了我寫的沖動。能夠寫,當然要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開始,那個時候剛開始接觸文學,慢慢地經過書本知識的根深蒂固,自己提前預習書上的文章,細讀品味,受其影響,之后寫作文也算積累了各種素材和手法的運用。后來慢慢的接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加上一些源于生活本身的鬧劇,寫東西就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許多。
再一個,我看陜西作家賈平凹在文章中寫道自己木訥寡言,于是筆桿子下的錦繡文章就成了他的宣泄出口。我仔細一琢磨,對呀!能夠寫在紙上的東西,這何嘗不是與另一個世界的“我”在用心交流嗎?這種方式既不會像現實中人與人之間那樣鬧得難堪,也不會因口舌之爭而仇恨在心。相反的是,這樣一來不僅化解了心中的憋屈,同時起到了自己跟心靈之間的溝通,以達到“吾日三省吾身”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崔永元說,語言跟不上的時候,思想不能停止;思想跟不上的時候,語言就是廢紙。
喜師說,不懂時,別亂說。懂得時,別多說。心亂時,慢慢說。沒話時,就別說。
我要說,寫是說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思想濃縮下的語言表達。寫作是自己靈魂上的一次飛躍,一種自發的文學創作。這種內心潛在的修養,用筆端呈現給世人的文字表達,恰是其良善的認知。一個人寫作,是自我思想的鞭促,是精神的覺悟。是一門源于生活帶額藝術,卻又超越于生活的藝術展現。
我來寫,通過自己的雙眼所見識,經過時間的不斷積累和沉淀。借用易中天的那句:“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就能看的出來”。
我愿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對人,還是事,或者物。我愿不斷豐富無論是文字上的創作,還是精神上的需求。
我都愿一直寫下去,哪怕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我也愿俯首甘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