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eachers are guides, that's all.

這兩天在看《馬丁·伊登》,里面有這么一個場景:魯思作為一只有學識有修養的女神,勸告馬丁如果想要學習到更多,應該去學校上學。馬丁說了這么一段話:

知識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海圖室。無論什么時候去圖書館我都有這種印象。老師起到的作用就是以一種系統的方式把這個海圖室的內容教給學生。老師就是這個海圖室的向導,僅此而已。他們自己的腦袋里并沒有什么。他們編不出來,也造不出來,一切都在海圖室里。他們對那里很熟悉,而他們的工作就是帶那些容易迷路的外來者參觀這個地方。

Knowledge seems to me like a chart-room. Whenever I go into the library, I an impressed that way. The part played by teachers is to teach the student the contents of the chart-room in a systematic way. The taechers are guides to the chart-room, that's all. It's not something that they have in their own heads. They don't make it up, don't create it. It's all in the chart-room and they know their way about it, and it's their business to show the place to stangers who might else get lost.

The teachers are guides, that's all. 老師所能承擔的角色,也僅僅只是引導者。實際上每個人都天賦異稟,有其獨特的自我認知及感官意識,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需要一點一點去探知,去挖掘出來。那么老師,我覺得就是以他的經驗,可以給到你一點建議,讓你知道往哪個方向可以到你要去的地方。老師的指點與你要到的終點之間,應當是有許多東西得靠自己去摸索,去領悟的。

但是似乎有許多人都把老師看得過于神圣。你從老師那里學習一個一個的知識點,于是你知道了1+1=2,你知道了三角形,你知道了物理化學你還考上了大學。這一說,搞得像沒有老師一點一點教你這些你就考不上大學了似的。

在雙溪學畫畫時,時常聽到許多質疑,林老師都不教我們調色構圖的嗎?什么都不教我們怎么畫啊?雖然最后大家自己摸索,都畫出了完全屬于自己的畫,沒有任何一個老師的印記的畫,但也由此可見,過往的那些老師們給我們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記,讓我們只能跟著老師的步伐走,鸚鵡學舌,拋棄了自身擁有的創造力。

前兩日,倆朋友在說起怎么去追女生。其中之一啪啪啪各種建議就出來了,其理論基礎源自成真戀愛學。成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老師這個角色,教你如何去追女生。為了不那么偏見的看問題,還是去翻了下成真的文章,然后心里不禁暗想,果然是很老師的,針對你的實際問題,剖析各自的心理活動,然后教你如何去應對這樣的狀況。似乎是很有用的,讓你瞬間覺得自己漲姿勢漲技能了,然而最本質的東西呢?戀愛不就是在那樣的怦然心動中相互揣測你來我往嗎,時有犯錯,時有慍怒,時有愛而不可得。突然開出一外掛,教你怎么去搞定對方。這讓我覺得看成真戀愛學去追到的女生,都是成真追到的,不是你自己追到的。就像媽媽把著你的手寫字一樣。真有那么多人愛當老師,又有那么多人想被老師把手教嗎?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且唯一的個體,擁有與別人毫不相同的生命體驗。你怎么舍得把自己讓給另一個人來改造呢?同時,你又豈敢去涉足他人的私人領地。

作為一個老師,我絲毫不敢認為我有什么了不得的東西可以教給我的孩子們,反倒是擔心自己破壞了他們的童真,他們的歡笑和他們無窮的創造力。我只是一個向導,盡力讓他們能看到他能去的地方,然后,他們可以自己在這條路上奔騰,歡呼,創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