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月初回家到現在,已經接近兩個月了。剛好經歷了家鄉兩個具有不同特色的季節,夏季和秋季。自從高中畢業以后,幾乎很少能夠完整的體驗一年的全部時光。而對于我來說,這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從小習慣的環境突然被生活改變,我跨越的不僅僅是距離,還有時間。猝不及防,連緩沖的余地都沒有。于是,就對秋天有一種莫名的情感。
秋不是一個正常規律的孩子。它有時很早就來了,有時又遲到了許久。立秋只是我們對于秋天規定的時間,不過這并不符合它的行程安排。秋天到來的時候,往往是一場大雨。與夏季不同的是,夏季雨后天氣依然炎熱,它只是夏季一種獨特的宣泄方式。而秋天到來時候的雨,往往夾帶著一絲涼意。你在等雨的時候,在離它很遠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它的侵略。仿佛是在宣告,或是示威。雨后,你會發現天氣不會再變得像之前夏季的雨后那樣熱了,反而多了一絲快意。
秋,仿佛是夏季和冬季的孩子。結合了夏季和冬季的特點,但是處在了兩個極端的中間,和它們沒有任何關聯。涼爽是它具有象征性標簽的特點之一。在秋天,我們不再忍受夏季的炎熱以及冬天的嚴寒,我們不再為在夏天尋找空調以及在冬天圍坐火爐而困擾。為什么會有中秋這個節日,而沒有中夏或者中冬。我想最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秋季是最舒服的季節,除卻一望無際的麥田,還有那漫山遍野的楓林葉。還可以在中秋佳節與家人一起把酒問天,欣花賞月。
人們常說“秋高氣爽”,那么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高”。秋季天氣涼爽,天空顯得異常干凈。如果你經常在秋天來北方,會經常發現晴空萬里,不加一絲渲染,給人一種豪放的感覺。很多詩人大家往往在秋季寫下了那些壯麗的詩篇,每一首都是被后人稱頌。如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等等。尤其是最后這一句,讓多少人重新開始認識秋天,讓多少人再次多愁善感。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天地一片廣闊。遠處的山清晰可見,耳邊的風輕盈動聽。遇到這樣的景色,總是難以抑制一腔詩詞歌賦。有時候,還真的羨慕那些古人,竟是如此富有才華,伶牙俐齒,替我們形容這世界的一切。
在秋天,最喜歡的就是自己騎車去玩。看遍路上的風景,有山有水,有人家,有田野,有羊群,有嬉戲。騎著車,唱著歌。我們之所以回望青春或者回憶過去,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們可以追求我們所向往的遠方以及憧憬期待的風景。秋天,更代表了一種歸屬感。因為家鄉的秋或者北方的秋天生就會召喚那些遠去的孩子,給那些遠去的孩子一種使命感。因此,我對于秋天或者這個季節有了更多的思考以及懷念。
下一次再來,還不知什么時候。不敢想太多,怕時間太快,再回來的時候,已不在是當初的那個少年。但是還是有一點期待或者向往。或許若干年后,我還是那個風塵仆仆的少年,在田野的谷堆上面贊頌秋天。
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