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的一篇文是我去年4月29日去喝完一次茶會后寫的隨感,當時通過這個茶會認識了“法國博衍漢章傳統研習會”的會長。之后也參加過幾次這個協會的活動,并慢慢成為協會的成員之一。如今變成協會下七大司(茗香司,昭文司,樂府司,武射司,織造司,風物司,膳和司)中昭文司的司正。昨天翻看以前寫的文章,看到這篇文,感慨良多。去年一月份開始寫文,但是大多數的文章并沒有發在網絡上,而只是自己寫寫隨感。再次看到這篇文章突然有種沖動把它發在我的公眾號上,并作為我巴黎記憶系列文之一。以此來紀念我這段和博衍協會一起度過的美好的時光。
“法國博衍漢章傳統研習會”是一群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們所組成的一個社團。這個社團的成員大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各藝術領域都是佼佼者。“博衍”這個詞社長是這么解釋的:“便歷文化之廣度與深度,謂之博;與時俱變之根植生命力,謂之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生生不息,謂之博衍。”因為這個社團的存在,很多喜歡中國傳統音樂、文學、茶道、香道,美食、漢服等來自不同領域的法國華人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聚集在一起。
2012年我申請了漢學研究專業,從進入這個專業后就開始喜歡上了漢服。事實上對于漢服的熱愛是從小就喜歡的,從小到大看電視劇從來都是更愛看古裝片,最大的理由就是服裝好好看。那一年的中秋節從微薄上知道了法國漢服社的存在,興奮的和好友說,原來在法國也有一群熱愛漢服的人呢!我們加入組織吧!好友是個行動派,馬上就去微薄上給人家發了簡信,但結果卻是被潑了冷水,所以最后我們就玩我們自己的,沒有加入其中。
因為一個很偶然的原因,參加了一個茶會,茶會的主辦人是佛學實修小組的創辦者,所以在看到她朋友圈發布周日會有個迎春茶會后就有了興趣。但是因為周日又要送朋友回國,所以并不確定自己是否會過去?直到周日早上才最終決定即使過去只能參加一個小時的活動也要去。因為茶主人說這次會有一些同袍穿著漢服過來品茶,我若是有漢服的話最好也穿上。聽到這樣的話后想著能認識到不少同道之友,這樣的機會不可錯過啊,必須得去啊,所以最后還是興匆匆的跑過去了。
周日的茶會從下午兩點開始,但因為大部分人都遲到了,所以最后是三點才正式開始。
茶主人準備了六款好茶,每款茶泡三道,一邊泡茶一邊給我們講解所泡之茶的歷史和一些其他的茶文化。而在喝茶時,就成了一個漢服討論會了。因為好奇,所以我主動的勾搭了“漢服社”(當時在我心中就是一個漢服社團,后來才知道不僅僅是漢服社,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了)的社長。我說到其實我之前就知道了有這么一個社團的存在,可是因為一些原因并沒有加入,但是有在微博關注等等。我們都稱這位社長“函”,她說以前的巴黎漢服社現在改名叫“博衍”了。因為前任社長徹底回中國了,在回去之前他解散了社團,是她自己一點又一點的把以前的那些人聚攏回來,并挖掘了很多有本事的新成員。
根據她的描述,前任社長對于漢服只是喜歡漢服本身,而她是更看重背后的文化。所以對于她來說,漢服只是宣揚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而已。最近因為天氣好的原因,在她的帶領下舉辦了幾次漢服活動,讓不僅中國人,而且法國人對漢服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聽著她說這些,我是很佩服的。若說接觸漢服,今天來參加茶會的那些人我算是接觸的比較早的。但是最后我還只是停留在初級和興趣階段,而很多去年或者前年才接觸到漢服的人卻已經是這方面的資深人員。每每想到此,我都忍不住的感嘆,不管是學習也好還是興趣也好,都要做到專業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華所在啊。
在喝到第三種茶碧螺春時,一位男同袍為我們表演了笛子。茶主人說喝碧螺春時最適合配笛曲了。因為第一次聽這位男生表演,也不知道他的水平怎樣,剛開始只是抱著一種打量的姿態去聽的,但是一曲聽完后知道人家的確有真材實料。他還帶來了一只洞簫,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僅僅在這十幾個人的聚會中,竟然有三位同袍會吹洞簫。可惜的是因為要趕到機場送朋友就沒辦法聆聽他們動人的音樂以及未喝到后面三款好茶,真是讓我感到非常的遺憾。
從微信群中,我知道了接下來大家不僅演奏了簫,還有一個我非常喜歡氣質很棒的姑娘跳了一支古典舞,看著微信直播讓我很慶幸來參加了這次茶會并認識了他們。
喜歡中國古典文化的人都是相通的,雖然大家喜歡的起點不一樣,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大多數人最后都會喜歡上漢服、中國傳統樂器、茶花香等等。然后由點及面的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中國的內涵,了解的越多,越是深愛。
在巴黎這兩年中所接觸到的有趣的組織和人比我之前幾年都多,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讓我對巴黎的歸屬感越來越強。覺得在這里的文化活動比國內的更多更純粹。大家都是出自天然的喜歡而聚集在一起,因為有了雞鳴時,VIAPARIS,博衍這幾個協會的存在讓我的業生活變得無限生動而豐富起來。感謝他們,才讓我的巴黎留學的日子充滿了色彩,充滿了美好的回憶,并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如此,生活并沒有被我辜負。我以最美好的年齡生活在巴黎而感到幸運。
這些年,真心熱愛傳統文化的海外學子越來越多。他們從小在國內接受了比較系統的中國藝術的熏陶。在來到法國這么一個崇尚藝術和文化的國家后,更是激發了很多人的潛能和激情。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去做對于宣傳中國文化有意義的事情,讓更多的法國人能知道原來中國不僅有剪紙、有旗袍、有二胡,還有更為美麗更能代表中國的漢服、古琴。
雖然目前這個社團的受眾群體大部分是中國人,但是在一次又一次舉辦各種歌頌傳統節日的活動后,越來越多的法國人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來。例如:里昂的萬國領事節的活動,就吸引了眾多法國人過來了解并試穿我們的服裝,來品嘗中國的好茶,來參加到投壺等中國傳統小游戲中。
端午節怡梨園的端午各種習俗,射箭啊、自制五彩繩、唱昆曲等也是讓一些外國友人和中國留學生們感受到了一種神圣的儀式之美。
中秋節的漢服茶會,八位茶主給來到禪園飯店的人享受了一次豐富的茶文化之旅。八種不同類型的茶,不同的沖泡方式等也某種程度上科普了中國式的茶道。
四月份櫻花園的活動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甚至上了各大報社的新聞。讓中國的漢服、中國的昆區等又再次火了一把。
可是,這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都只是一群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自發組織的,因為發自內心的覺得中國文化很優秀并有種傳播這種美好文化的激情。這些穿著中國傳統服裝的人,是來自我們身邊的留學生們(至少一大半是學生),不是演員,也不是模特,所以某種程度上當一大群中國學生穿著漢服走在法國的街道上,舞在法國的花園中,更是有種真實的美感,我也常常會被這群宣揚中式之美的執著勁所感動。
時光飛梭,轉眼間一年就過去了。在國內生活的我卻常常懷念在國外留學的日子。似乎那時候的生活更加的純粹而美好,所遇到的人是那么的充滿激情。而在國內,更多的時候會有一種壓抑之感,大多數的人生活的太浮躁,太著急,太功利。
每當走到北京的天橋上看到那長長的車龍,看到路過身邊的人麻木的表情,我都在想,我們到底丟掉了什么?為何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我們卻越來越不快樂呢?周圍的人總是對你說,不要停下來,努力的去生活。可是,生活真的需要我們如此用勁如此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