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梅雨連綿,連日陰沉,在這樣的天氣里讀《詩》,卻有別樣的清新風采。采采卷耳,采采芣苡,采蘋、采藻、采葛、采薇,這些單純的草本植物,安靜地開在單純天真的詩句中,調皮地縈繞在唇齒間,靈動自然,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芄蘭辛夷的芬芳。
仲尼曾評價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正是這樣天真單純的才是最真摯的情感,也只有最不起眼卻生命頑強的的草木,才擔當起興得起這些無邪詩句。
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很多時候我們會迷失在一復一日的瑣碎日常中,迷失在高樓林立間,迷失在鋼筋水泥冰涼的溫度里,悵然回身,何時忘卻營營?這時很多人都會說,回歸自然。可是自然在哪里?在這個高速邁向現代化的世界中,哪里才是真正的自然?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晉名士的瀟灑張揚,卻也太過跳脫。而陶淵明說歸去來兮,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則更符合當今社會價值取向。放逐自己在青山綠水間未必是自然,而心進自然,則身處自然,心生蓮花,則蓮花處處開。那些原始的,本初的東西,也許才是最難得也最珍貴的,本初之心,更是難能可貴。千年前古人將草本的美麗封存在詩句里,今日我們打開書卷,還能感受到那些穿越田野鄉間草木的沁人香氣,伴著愛恨別離,伴著興亡沉浮,蒹葭蒼蒼,桃之夭夭,彼黍離離。不僅如此,今日我們更能將草本的美麗發揮到極致,讓單純潔凈的它們帶去給更多人美麗和自信。
與善者居,如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覺其香,即與之化矣。也許就如詩歌,剖開那些華麗辭藻的堆砌,故事可以像《詩經》一般淳樸動人,人也是一樣,拋開所有物質欲望的渲染,愿我們的初心也能如菩提明鏡,纖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