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巖松在《白說》一書中說到,“中國人有兩張道德面孔,一張面對熟人,一張面對陌生人。這兩張面孔反差巨大,我們自己,就仿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
且不上升道德層面,大多數人都有兩張面孔,一張面對熟人和陌生人,一張面對最親的人。兩張面孔反差之大,讓我們懷疑,我們像是有兩種人格。
面對熟人和陌生人時,我們展現著自己最好的一面,適當偽裝自己,表現得禮貌、大度、友好
。
面對家人、伴侶、孩子時,我們卻毫無顧忌地表現我們的情緒和脾氣,甚至惡語相向。然而發完脾氣,我們又會自責,明知道不對卻沒辦法控制,以致一而再地傷害我們最親的人。
為什么我們總把壞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2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心理邊界。把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沒有理清自我與他人的心理邊界。
在親密關系當中,因為關系親密,所以心理距離很近。親密與獨立這組矛盾就出來了。如果邊界不清,就會自然地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小時候,我們和父母是一體的。為了保護我們,他們掌控我們的生活與選擇。我們也依賴父母,期望父母有求必應。另一方面,因為對外人宣泄情緒有風險,對自己發脾氣很安全,我們自然就成為父母情緒宣泄的對象。
我們逐漸長大,但很多時候,父母還在用對小孩子的方式和我們相處。這種時候我們也很容易邊界不清,干涉父母的選擇,覺得父母的某些想法和做法過時了,壞脾氣也會宣泄在父母身上。
熱戀期的兩個人,處于最親密的狀態,會心肝情愿地成為對方的一部分,與對方融為一體。雙方都會努力地去扮演孩童時父母的角色,有求必應。但是,這樣的甜蜜期不會太久。
在《小王子》里,小王子很愛玫瑰,玫瑰也很愛小王子。驕傲的玫瑰,一開始便要小王子為她澆水、裝咳嗽,晚上還要戴上罩子。其實連她自己都知道,她根本不需要如此。玫瑰的愛是青澀的,甚至可以說是“小女人”的作。于是,小王子被玫瑰作走了。
所以,理清心理邊界,是親密關系經營的必修課。
3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理清心理邊界呢?
向內審視與向外表達。
第一,我們要隨時覺察自己是否越界,我們是否在物化對方。如果我們只是把對方當成滿足我們的物體,忘記對方也是一個獨立有自己需求的個體,就不會把對方當成一個鮮活、真實的人去愛。
第二,當界限被打破時,堅持原則,向對方表達“你過界了”的信號。長久而健康的關系是在設置邊界后還能延續的關系。只有允許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人與人之間才會存在真正的尊重、理解、接納。
百度“情商的最高行為”,第一條就是:對最親近的人,依然保持尊重和耐心。
改掉壞脾氣,把壞情緒換一種方式宣泄,去K歌,去跑步,去睡覺......
別拿壞脾氣,傷害我們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