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誰敵手——《三國六大家族》

宋朝詞人辛棄疾寫過“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蘇軾寫的則是“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東漢末年波瀾壯闊的三國紛爭成了詩人詞人的絕佳素材,那些曾經獨霸一方、運籌帷幄的英雄豪杰也深深的影響了后世之人。但直到《三國演義》開始流行,三國的故事才真正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然而演義二字也說明了這一切絕非正史,在小說家的筆下,歷史人物因其愛憎而被褒貶不一,甚至扭轉改變了三國歷史人物應有的歷史地位。就像俗語“成也蕭何敗蕭何”一樣,小說《三國演義》成功的讓三國的故事深入人心,也難免讓偏見深入人心。但總有一些深愛三國故事的人會由演義溯本追源,想要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由此而生的書籍也有許多,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國》、馬伯庸的《三國配角演義》等等。但對于歷史的猜想和解讀是永遠沒有窮盡的,每個人都因自己的立場眼界而各有看法,劉軒鴻就從三國六大家族的角度寫出了自己對三國的認知和看法,遂成此書。

對三國的研究和解讀因為《三國演義》的盛行而常常將目光停留在劉關張、魏蜀吳身上。對曹操以外的曹氏子弟,劉備之外的劉氏宗親以及夏侯、諸葛家族的研究都不盡詳盡。劉軒鴻以此作為寫作的新突破口,重點講述諸葛亮所在的諸葛家族、司馬懿為首的司馬家族、夏侯淵為代表的夏侯家族、曹操開拓的曹氏家族、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氏家族和劉備所在的漢室宗親,在六大家族之外還介紹了諸葛武侯的三位繼承者以及曹操手下的曹家將們。

劉軒鴻的寫作既征引嚴謹,又語言風趣,在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極大的增加了閱讀的快感與樂趣。在書寫夏侯家族時,作者以信件形式回顧夏侯家幾位重要人物的生平和功績。寫諸葛家族時則以生年歲數來敘述發生的事件和影響。對諸葛亮的三位傳人則交替描寫,以大時代來概述他們的功過人生。雖然寫法各異,但作者始終堅持的是寫史寫實,歷史記載中沒有記述的不妄加猜測,也不因個人好惡而隨意褒貶。客觀、謹慎是劉軒鴻的原則,幽默、不流俗則是劉軒鴻的特點。如此二要素結合,讓本書脫穎而出。

小說里將諸葛亮的描述成智多近妖,無所不能而又鞠躬盡瘁的形象,但在歷史中,諸葛亮并無如此神奇。火燒赤壁的功績來自周瑜,舌戰群儒也多是想象,但諸葛亮也確乎偉大。他穩定后方發展經濟的能力無可匹敵,更讓人敬佩的是他的大公無私。諸葛亮賞罰分明,行事公允,正是因此,蜀國政治清明才能有后來的北伐和發展。作者如此評論諸葛亮“誠然他的事業以失敗告終,但卻贏在了后人心里,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智慧的化身,更多的是因為這個人,集公、忠、廉、能于一身,又兼立德、立功、立言于一體,他有著真正偉大的人格。”

似太史公一般,劉軒鴻也喜歡在文末品評歷史人物,他的品評能夠綜合多方因素考量,能夠擺脫既往的影響,能夠以普通的視角來看待這些被賦予了太多意義的人物,在他的品評下,一向被人輕視的,被認為并無功績的諸葛瞻是一個征服自己死心雜念,用一生去幫助別人的反英雄主義傳奇人物。被忽視抹黑的曹真是一個曾經挫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阻擋第二次北伐的英勇將軍,他伐蜀的失敗既有戰略的原因,也有人事和運氣的因素,這一個被小說顛覆抹殺的英雄。只被當做硬漢的夏侯惇其實并沒有拿的出手的戰功,但他是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甘當綠葉的好同事,甘于清貧、寬容隨和又超級大方的好領導,所以他是曹操一生的知己,在魏國加官進爵并且澤被子孫。

與此類似具有顛覆性或新意的點評還有許多,而這正是被演義掩蓋的真實。文學名著的強大影響會逐漸被正史還原,但這樣的過程仍需要漫長的努力。研究歷史人物的意義絕非獵奇,而是想要探究以此天時、地利、人和對歷史事件的影響,尋找事物演進的規律,辨析性格愛好對人物命運的改變,并最終展示歷史發展的偶然和不易,如此,三國歷史留給作者劉軒鴻最重要的收獲就是珍惜,珍惜先輩的努力,珍惜如今的和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