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自我發現與重塑》第一章的概括和自己的一點理解。
怎樣最有效率的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可以討論以前類似的經歷,即模型,他們自己會知道怎么回事。
以下是作者給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以及解答:
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
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斷的學習,在責任中成長(維克多,費雷德里克)。根本來自于價值觀和生命意義的理解。
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系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
第一要學會配置資源,因為人的時間,知識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錯誤的資源配置,當然得不到目標,正確的資源配置,或許一開始會很糟糕,而且會改變很多計劃,但是隨著你對資源配置的方法以及對應計劃的修改、協調,會慢慢好起來并最終實現目標。或過于追求享樂,是目光短淺的表現;而追求卓越的人,則嘗嘗忽視家庭這個為他們提供強大、持久力量的源泉。很多商業災難的根源,都是因為當事人有追求快速滿足的傾向。同樣可以反應在他們的生活上:在那些他們曾經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他們分配的資源越來越少。
第二,是營造文化。即“加入公司想要獲得的回報”和“公司要采取什么行動,才能產生預期回報”兩個維度,來決定如何運用工具。所以,再定義公司事務必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時候,必須果斷強勢。強力有效的定義可以幫助員工理解做事的方式方法,沒有太多疑問,概念清晰,從而提高效率,使目標能夠更為高效的達成。埃德加.沙因稱之為文化的形成機制。實際上我個人傾向于稱之為企業內的潛意識塑造。類比于社會文化,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都是文化的作用下形成的潛意識,幫助人們養成生活習慣和彼此聯系。所以,所謂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幫助員工建立在公司中的做事和言談風格,養成獨特的習慣和做事“范式”,這就是企業文化的養成,前提是公司需要有明確的企業愿景,并且被員工所熟知,所認同。這種概念同樣適用于家庭即,家庭文化的養成,不但有助于加強凝聚力和親和力,而且容易建立自信和尊重,對孩子來說最為重要。
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
避免“邊際成本”的錯誤。我們總是能對自己說“下不為例”,但是悲劇往往就這樣發生了——概率,就是會發生,而不是不會發生——由此帶來的影響,卻沒怎么能讓人警醒,因為我們同樣會說“這次和上次不一樣”,如此多的借口,上帝都無能為力。對自己的控制程度,決定了自己會是什么樣的人,和未來對自己的期望,有多大差距。不少人不斷的降低對自己的標準,他們無法直視當年的夢想,盡管那些夢想總有人實現,總是和他無關。定好原則,并堅守。沒有花哨的技巧,需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對自己守信,才有資格擔負起對別人的責任。想要做到自己期望的,想要看得起自己,請恪守原則。
保持謙遜。挪威,丹麥,瑞典三國的人類幸福指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經過采訪,我發現他們的回答有個共性,就是謙遜(hamble)他們怡然自得的生活,用清潔能源,喜歡實現價值但不會刻意去追求,有錢人同樣低調,說話謹慎而且尊重他人。快樂,是簡單的,是做到某件事情的副產品。快樂無法直接獲得,它來自于帶有善意的事情的達成。痛苦也是如此,它不會莫名其妙來了,可能是失敗,可能是傷害等等。謙遜,有助于我們快樂,因為保持謙遜,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更持續的學習機會,也擁有更多的和人交流的機會,不管他們是不是什么高智商高情商(但是需要判斷人的本質,如果個人修煉不足,和人交流應當謹慎,更多的傾聽總是對的)。而且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人們會感覺到我們的誠實和對他們的尊重,他們也會因此更快樂。行為粗暴而且從來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一般來說是缺乏自尊的,所以他們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方法就是貶低別人,對于這樣的人,善意的引導和巧妙的化解都必不可少,如果很難做到,就敬而遠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