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后感
(圖片來源于:花瓣)
曾經,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讀過的書,最后肯定會忘,那讀書的意義在哪里?】
我覺得,胡適先生有一句話,解答這個問題恰到好處,便是: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因為憧憬這種豁達的讀書姿態,很長一段時間里,微信簽名用的都是胡適先生這句話,直到后來有損友說:“你這句話好色情喔!”......別問我哪兒色情,給大家鞠躬)
(胡適之先生)
抱著這種平和的心態,可以盡量規避讀書的目的和功利性,讀完一本書,哪怕只懂得一個道理,足矣。
譬如,《平凡的世界》教給我奮斗,《追風箏的人》教給我重生,《圍城》教給我選擇,《活著》教給我生活,《百年孤獨》教給我......畫圖。
(圖片來源于網絡,當時也畫了一個類似的圖,絞盡腦汁搞清了人物關系,也沒有看懂內容)
而今天剛剛閱畢的《人間失格》,卻什么也沒有教給我。
但實在慶幸,可以看到這樣一本“毫無意義”的書。
作者不是萬人瞻仰的上帝,沒有站在高處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沒有構思那些邏輯縝密,行文精細的小故事,目的不是讓人發人深省、醍醐灌頂,無意讓讀者借此習得人生真諦,能因此由衷感慨一句:“朝聞道夕可死!”
嚴格來說,這是一本沒有站在教育立場的書,充斥著淡漠、消極和陰鷙。
整本書里,完全沒有考慮讀者感情,只是作者自我內心的雕琢,個人想法的直白抒發,乃至于某些章節的細枝末節里,無異于個人單純的碎碎念,像在菜市場里碰到的鄰居大媽,皺緊著眉頭,市井粗俗地抱怨著上漲的土豆價碼。
這種接地氣的表達,像是太宰治在小心眼地怨懟著:
“噢!真討厭!我不想做人的!但我咋就偏偏是個人呢?!你們說奇不奇怪?!”
——不乏耿直真實的可愛和深入骨髓的悲切。
我們,人們,沒有拯救地球的光輝使命,沒有改天換地的崇高信仰,光是身為人本身,就足以被折磨到體無完膚。
你們看,人的一生,就是各種雞毛碎皮的堆砌,人的一天,再紛繁,再復雜,再細碎,也是吃喝拉撒睡的變體。
就在這樣濃厚的煙火氣中,痛苦在紅塵俗世里煙熏火燎著,糾纏著有如太宰治一樣的世界“邊緣者”,同歸于盡,灼燒成死灰槁木。
所幸,人是群居動物,雖然互相憎惡,互相傷害,但互相仰仗,互相取暖。而《人間失格》里的太宰治,陷入恐懼人類的泥淖,只能說著言不由衷的假話,扮演著虛與委蛇的角色。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是太宰治以卑微之姿仰望自由的悲哀和虛妄,可是有趣的是,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我并沒有在書里看到。
但在《人間失格》的每個字眼里,我都聽到太宰治痛苦到麻木、矛盾到分裂、隱忍到迷失地低吟:
“噢!我沒什么想告訴你的,我只是想告訴你:我覺得這個世界挺糟糕的,而你,愛咋想咋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