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選自自桐媽博客2010年春節)
? 姑姑們回東北已快有兩周了,老媽家的房間里,仿若依舊還有她們的氣息。? ? ? ? ? ?
? ? 五、六十歲的兩位老姊妹,千里迢迢、不畏寒冬,熱忱來探望她們心愛的二哥。
? ? 滿滿兒時難忘的回憶,濃濃鄉音里的家長里短,讓老爸老媽激動開心的像個孩子。
? ? 這一年寒冬的春節,讓這手足情深深幾許,催化的格外溫暖動情。
? ?
? ? 我的老家在東北遼寧,爺爺家是個超級大家庭,一共有七個子女。老爸在家排行老三,是男孩里的第二。
? ? 趕上文革動亂,姑姑、叔叔們都是知青下鄉,后來輾轉回到了原籍。
? 只有在北京上了大學,原本有可能做外交官的老爸,帶著畢業分配突然變卦的沮喪,舉家來到了陜西,支援三線廠。
? ? 雖然老爸老媽離開東北近半個世紀,他們依舊滿口鄉音,仍保有原來固有的生活習慣。
? ? 勤快、愛干凈、喜歡里正、為人善良熱心。
? ? 小時候每年我們家都腌酸菜、我們都愛吃小雞燉蘑菇、大蔥蘸大醬。
? ? 雖然普通話都過了甲級但打字還是ZI、CHI不分的。
? ? 就連我的性格里的大不咧咧,直率急性子也是歸結到了這鄉音和東北胃了。
? ? 直到今天老爸老媽家里的電視,還總停留在遼寧新聞,還總聽見他們抱怨豆腐沒家鄉的好吃……對此多少有些不解。
? ? 直到有一年到大連東芝實習,火車在清晨里駛過“瓦房店”站臺(老媽的老家)。
? ? 不知怎的,睡在上鋪的我,在清晨的迷糊中遠望站臺,竟不覺潸然淚下。回想老爸老媽青春時代從這里出發,一輩子遠離故鄉親人,鄉愁難訴,牽絆滿心。
? ? 這眼淚,是骨子里基因積淀的鄉愁。那一刻我也理解了老爸老媽的思鄉情結,有些情緒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它是一種姿態和固守。
? 也是,鋪滿二十幾年記憶的地方,父母、兄長、姊妹、還有家,所有的記憶都留在那片黑土地上,無論到哪里心的無法割舍忍讓的。
? 老爸老媽幾乎不太跟本地人交往,原以為這是知識份子骨子里的清高和固執,,現在細細想想其實那是濃重鄉愁牽絆下的寂寞神傷。
? 即便是我們出生在這里,總也空落獨處的新年,也讓我們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貌似總有隔閡。
? 遇見到東北人那種親切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 ? ? 其實我對老家的記憶來自這些抽象的情感里,具象仍停留在九歲那年唯一次回老家模糊地記憶中,大人都很年青,姐妹們、哥哥、弟弟們都還是天真的小孩子。
? ? 而后的老家就是巧手姑姑們打的毛衣、做的拖鞋。
? 老家是寄來的山貨榛蘑……
? 老家是家長里短的書信……
? 老家是過年電話里的拜年……
? 好在爺爺有生之年,在我們家住過幾年,這叫爸媽很安慰。
? 那么大的家庭,只有老爸只身一人漂泊在外,不知他作何感慨。我只知道這次他妹妹來,老爺子雀躍異常,話語不斷,老媽也滿心歡喜的忙里忙外。
? 相信他們高興的不僅只是姑姑們來本身,也是姑姑們此行帶給他們那記憶時光里的青春往事,還有延綿不絕的鄉情鄉事~~
? 離行前的送別,讓人唏噓落淚,姐姐和姑姑們哭別在候車室的門口,惹的路人也紅了眼眶。不忍相送的老媽、老爸留在家中,我甚至不敢對視他們的眼睛,太理解他們心里的牽掛和難過,努力讓自己平靜點,不在感染他們。
? 其實要感謝遠離家鄉的這份遙遠的距離,才會讓人有了這么多的感慨和思念,才會讓人理解親情在時空的旅程中如此有深意。
? ? 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家書訴鄉愁的厚重離愁,科技會讓距離在時空里一秒千里。
? 輾轉一周郵寄的幾頁信紙,會讓全家人圍坐一起,字字細讀,久久回味。
? 沒有微信刷屏即時快速,卻有著濃濃的人情暖意。
? ? 如今,鄉愁不再是時空距離下的思念,而是在手機微信群時代,看似開心、熱鬧紛擾下的隱痛神傷——“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大概是只有相聚才會化解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