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我路過金種子雕塑公園

出差阜陽,我的住處離金種子雕塑公園比較近,騎車約二十分鐘左右。

阜陽在安徽西北部,早些年去鄭州打工,綠皮火車載著我來來往往的,都得經過阜陽,去時她是倒數第二站,回來她是迎接我的第二站。

但我從未在此停留過,今年在阜陽安裝設備,往返次數自然比平時多了起來。

阜陽地下水資源豐富,自古出美酒,金種子就是其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它興與唐宋,盛于當代。傳說釀酒鼻祖杜康的后人在潁河邊用種子造酒,香氣撲鼻,酒味醇厚,“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聞香趕來,連喝三碗,醉臥三天,醒后叫絕:“好酒,一醉三秋也!”

“醉三秋”就是這么來的。

端午節因為趕工期沒有回家,下午提前收工,打開高德地圖,搜索附近的景點,“金種子雕塑公園”幾個字躍入眼簾,這不就是種子酒總部么?

向旅館老板打探信息,老板的答復很肯定:就是金種子集團公司,可以去看看。雕塑公園風景還不錯,我們經常去,看多了不覺得什么,你們乍去會覺得新鮮。

謝過旅館老板,騎著他的電動單車順裕興路一直東行,腦海里線路確定好,不用費心就到了金種子集團附近。

過了七里長溝大橋,雕塑公園到了,空氣里滿是酒香,特別醇的那種。

紅綠燈向北一拐,順著清河東路前行百十米,就是公園入口。

公園完全開放式的,四周沒有圍欄,入口南邊的廣場中央,一個巨型雕塑吸引了我。

一位精壯的漢子,右胳膊彎里環著一個酒壇,左手持一碗,屈腿落坐石凳,目視前方,美髯飄飄,莫非他就是釀酒鼻祖杜康?身后長墻,弧形矗立,走近一看,版面浮雕雕刻著酒的制作與傳承。

五月的陽光,熱烈而奔放,園子里各色花兒守著自己的地盤,競相盛開,紅的熱情似火,黃的賞心悅目,白的純潔無暇,藍的柔情似水……一枝枝、一朵朵、一簇簇,一忽兒在你身前,一忽兒在你身后,叫人目不暇接。

公園水系豐富,中有兩湖,一南一北,面積約有十多公頃,北湖沒有雕塑,它與金種子酒罐裝場地相連,遠遠的就能看見好多圓柱體建筑,游客說,那是儲酒的。

金種子集團總部背東朝西,一條長長的大道連接上前面的清河東路,寬闊明朗,身后潁河清澈綿柔,緩緩流過。

既是雕塑公園,園中雕塑自是不少,那就去南湖轉轉。

聽游客介紹:南湖雕塑分為“曲水流觴歷史文化區”和“醉美人生民俗風情區”兩個主題。“曲水流觴歷史文化區”,以主雕塑廣場為源頭,七組歷史人物組雕為主線,最后以“金種子”雕塑點題。

“醉美人生民俗文化區”由頂酒缸,猜拳,敬酒,打酒等阜陽民間傳統民俗酒文化為選題,組雕沿湖布置,一個個自然的生活場景讓游人回味親切。

“曲水流觴”在古代是文人騷客的一種游戲,其實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條小河,然后讓仆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詩。如果做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觴”是一種木制酒杯,很輕,可以漂浮。

廣場南面,就有曲水。

一條寬約四米的水池蜿蜒曲折向前而去,開始的地方有一個大大的紅色的“酒”字,池不深,約摸兩級臺階的高度,池底干涸,黑色大理石鋪就,上面鐫刻著一首首唐詩宋詞。

最窄的地方,可以一躍而過。

池的兩岸,一組組有關酒的歷史人物雕塑,依次而立,如管鮑之交,煮酒論英雄,刮骨療毒,劉伶醉酒,劉锜出征,歐蘇邀月等。人物雕塑,形態逼真,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游客一看就能猜到是哪一位歷史名人,講述的是什么傳說。

我不急,由著單車往前走。

雕塑多,我只是粗略地看了看。

走到歐蘇邀月的地方,停下腳步,兩尊雕塑一坐一立,坐者翹著二郎腿,手擱膝蓋,另一手輕摩石凳,凳上有酒有杯,目視前方。立者舉杯向天,微閉雙眼,口中仿佛念念有詞。

兩者之間一彎牙月,上有詩詞明晃可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歐陽修與蘇軾是師生關系,二人先后主政過阜陽(古時叫穎州),為阜陽留下許多詩詞佳話。我心里暗自猜測:那坐著的是歐陽修還是站著的是蘇軾呢?

蘇軾年輕時參加全國大考,他的筆下沒有晦澀呆板陋習,詩詞文章別具一格,通俗易懂,歐陽修就喜歡他的與眾不同,大加贊賞,給他取了個第二名。考取功名后,古人都有拜師的習慣,蘇軾也不例外,他遞交貼子歐陽老師,成了歐陽老師的得意門生,有了歐陽老師的照顧,蘇軾的名字越傳越遠。

這首《水調歌頭?中秋感懷》是蘇軾在山東諸城時寫的,當時的他與家人分別太久,他借詞表達手足情深,憧憬著兄弟團聚的美好。這首詞后來也成為了眾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和親人思念的代名詞。

這么一想,那坐著的肯定是歐陽老師了,他正在欣賞他的得意門生舉杯邀月抒情呢。

再往前走,曲水盡頭,有一尊金色的雕塑立在淺池中央,池底躺著一枚行云流水般的紅色酒字。

乍看雕塑,似是三滴金色水珠,從天而降,似滴非滴,欲滴還留。池底一汪淺水,清澈明底,沒有風,水面平得像一面鏡子,映著云天草木。

風靜,水靜,草木靜,我的思緒仿佛也靜了,立在岸邊,不敢動彈,生怕一轉身,皺了這一池云錦。

靜靜的,呆了片刻,忍不住又往前走了走,細看之下,原來這三滴水珠就是寓意三顆飽滿的金種子,點題了,匠人巧心啊!我一下子被自己的愚呆惹笑。

從池頭到池尾,“酒”字約有六七個,書法各異,其間夾雜詩詞五六,篇篇經典,更有歷朝歷代飲酒器具的注解,讓人一飽眼福。池的兩岸,與酒有關的歷史人物依次排展,或坐或屈,或抱拳,或豪飲,姿態各異,神形兼備。

一組組的下來,或許這就是“曲水流觴”的意思所在吧。



過了“曲水流觴”,繞過一處亭臺,來到了湖邊,湖水青綠。

起風了,柳枝輕拂,微波蕩漾,湖中兩人在游泳,每人身后都拖著一個橙色救生器具。

要不是岸邊有警告牌,我早已脫衣下去,也奮力一搏了,好長時間沒游泳,水的誘惑力太大。

沿湖走走,路邊的民俗文化雕塑也很有意思。

“頂缸”,一個精壯的漢子,赤著上身,雙臂舒張,屈膝半蹲馬步樁,仰面朝天,嘴張目睜,頭頂一碩大酒缸,胸前隆起的一塊塊腹肌,透著力透著健康強壯。

他凝神吸氣,讓酒缸倒立與額首,那酒缸也聽話,紋絲不動,仿佛與皮膚粘在了一起,缸人合一。這樣的場面平時只在影視劇里見過,明知是雕塑,心里卻還忍不住為他捏了一把汗。

只為太逼真了。

湖的南面,最后一個雕塑應該是“打酒”,年幼的孩童,伸出右手,好像付錢的樣子,可惜雕塑有些殘缺,孩童手掌部分沒了;慈祥的酒倌,一手拿酒具,一手拿舀子,舀子的下半部也沒了,好可惜的畫面。

這組畫面不由想起小時候給父親打酒的樣子,拿著輸液用過的玻璃瓶,帶兩個雞蛋,一路小跑著去隔壁村的商店,讓那個長得好看的阿姨給打酒。

酒是現錢,都是角票子,一斤酒,好幾張,價格應該一塊多,看阿姨打酒的時候,她的麻花辮子一甩一甩的,很靈動。每次她都把瓶子裝滿,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只覺得酒壇子蓋一掀,香氣撲鼻,好聞極了。

雞蛋是拿來換咸鹽的,“雞蛋換咸鹽,兩不找錢”,老家俗語。

回家路上,又是蹦蹦跳跳的,偶爾會打開瓶蓋,偷偷嘗一口,不覺得辣,家里奶奶父親都喜歡喝酒,所以我的酒量應該是遺傳的。

現在的酒都是瓶裝酒,包裝精美,生活里早已沒有了打酒的習俗,看著這雕塑,好懷念小時候的打酒時光。

單車載著我一路走,一路暢想,出園門,正好收到工友信息“回來,吃飯了。”

回頭看看,夕陽里,金種子大廈披上一層薄薄的金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