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猴子的弟弟,小狒狒的誕生,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些原始的生命力量。
同頻
我睡眠時生理保持高度覺知,小狒狒有需求時,我幾乎神經質地第一時間就會醒來。連同屋內照顧嬰兒的阿姨也驚嘆道:你都不睡覺的嗎?每次我醒來,你都醒著!
其實是我與小狒狒達到了絕對同頻!
絕對的同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兩個人的溝通,超越了時間。心靈感應這種現象聽起來非常玄幻,有一種解釋是:時空是因為物質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時空的,這有點類似量子糾纏。
媽媽是嬰兒的第一面鏡子,嬰兒的感受,需要被媽媽這面鏡子照見,然后才存在。但是,初生的嬰兒是不能說話的,媽媽怎么能懂得嬰兒的感受呢?
如果說,兩個人之間的溝通,必須使用語言才行,那嬰兒豈不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把信息傳遞給媽媽了?
原始母愛貫注
溫尼科特的 “ 足夠好的媽媽 ” Good enough mother 這個概念,國內的心理學家曾奇峰把它干脆翻譯成“60分媽媽”。足夠好的媽媽,在嬰兒初期,有一種特質,叫做 “ 原始母愛貫注 ” 。
原始母愛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是說在嬰兒與母親關系的特別發展階段中,“足夠好的媽媽”給嬰兒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親依據她的孩子需要的變化適應和改變,但在孩子的依賴性增加時要逐漸地減少。為了強調對于母親所要求的變化,溫尼科特用原始母愛的全神貫注這個詞表達母親對兒童需要的領會。母親的全神貫注,是緊隨著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樣。
有這種特質的母親,會進入一種“病態”,當然是打引號的,對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靈感應一般,有時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時回應嬰兒。
一個嬰兒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還不能清晰有力地表達時,他的媽媽就能給予他敏感的回應和及時的滿足,這是一個極大的禮物,是在對他說:這個世界歡迎你。
在嬰兒這里,叫做“及時回應”。當撫養者及時回應了嬰兒,就相當于嬰兒這一刻的呼聲被聽到了,嬰兒也因此有了被滿足感、存在感。我想我做到了及時回應,這也是目前小狒狒的性格非常的溫和淡定,除了饑餓這樣的生理反應,基本不會哭鬧,用他發育有限的感官感受這個新世界!
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當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時,我就感覺到了愛。當你和一個人全神貫注地在一起時,心靈感應發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當你全神貫注地和其他生靈在一起時,你就和他陷入了糾纏態,因此就可以感受到這個生靈的心靈擾動了。
殘酷的實驗
對于一個嬰兒而言,沒有關系的互動,他們會死掉。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
來講一個反面例子。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個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關在一起,讓負責養育的護工,只給予物質滿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動,比如撫摸等,結果這些嬰兒無一例外都死掉了。
1959年,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類似的殘酷實驗。他讓新生的恒河猴一出生就和母親分離,以后的165天中同兩個“替代母親”一起。這兩個“替代母親”都是用鐵絲架做的,一個是“鐵絲媽媽”,小猴子可以在這兒喝到奶;一個是“布偶媽媽”,就是在鐵絲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頭型也弄成了恒河猴的樣子。
實驗結果發現,小猴子寧愿挨餓,也要和“布偶媽媽”待在一起。心理學家哈洛認為,這證明對于哺乳動物而言,身體碰觸,是比奶水養育還要重要的事物。
然而,這只是這個實驗的開始,后來哈洛還發展了一系列殘酷的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對于靈長類動物而言,愛的存在有觸摸、運動和玩耍三個變量。
哈洛殘酷實驗中的猴子,雖然大多數都存活了下來,但都像是得了精神病,而腓特烈二世研究中的人類嬰孩,無一例外都死掉了。這是為什么呢?在我看來,如果缺乏情感的回應,靈長類動物會有精神問題;而如果沒有情感回應,至少人類嬰兒的靈魂,或者不能形成,或者寧愿死亡。
有一種奇怪的疾病,叫嬰兒猝死癥,它常常發生在嬰兒睡眠的過程中,醫學方面對這種病的病因有很多解釋,可能是嬰兒在缺乏回應的養育環境下,選擇了死亡。
回應,就是光。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復歸于嬰兒”,因為嬰兒的世界,只有“一”,而道家乃至各種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會提到“合一”這個詞。精神分析學也的確認為,嬰兒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為一。
這是心靈的原初狀態。只不過這種原初狀態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嬰兒需要在和母親等撫養者的互動中,逐漸發展出一個清晰的、堅韌的、復雜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