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5年11月10日
閱讀筆記:
邏輯學有三大源流,它們分別是古代中國的名學(辯學)、古希臘的分析學和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不過,早期的邏輯學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隸屬于哲學。
在奔向幸福的人生征途上,學歷、能力、人脈都很重要,但思維更重要,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
“邏輯”一詞來源于西方,但并不能說明邏輯就是西方的獨創,古代東方對邏輯也有研究和應用,比如,古代中國先秦時期的“名學”、“辯學”和古印度的“因明學”都是邏輯學應用的典范。由此可見,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一個共性。
有人將思維分為兩種類型,即抽象(邏輯)思維和形象(直感)思維。
概念、判斷、推理不僅是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而且是思維的基本形式。
思維的種類有很多,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創造思維、發散思維、靈感思維、哲學思維。
邏輯只對從思維過程中抽象出的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進行研究,準確地說,邏輯是一門關于思維形式的科學。
思維形式的概念通過語言形式的詞或詞組來表達。
思維專屬于人類,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傳統跟其他事物一樣,必須持續以冷靜的理性之光進行更新,不然只會限制人類的進步。
人類天生是一種懂得分析的動物,他們喜歡分解自己面對的人和事,就算不在物理結構上,也會在精神上分解,以便完全了解它們。但是,分解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針對合成的產物,而且僅僅分解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能把它們重新組合成整體。
假如你已經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質,那么就應該有能力將分解的時鐘零件組合起來,重新制造出一個完整的時鐘。
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非黑即白的概括性陳述具有一種誘惑力,因為它們常包含一定程度的真理,但卻非完整的真理。完整的真理需要考慮事實與證據,并且要耗費精力去思考復雜的問題,而不是那些過度簡化的部分事實或證據。要想正確評估復雜觀點與問題,就要懂得分析所有證據。
所謂證據,是指任何能指出真理的指標。證據有許多種,但最好的不外乎具體可見而能使人確信為真的證據。
有時候保留、折中與妥協并不完全是壞事,我們應該避免視事物為非黑即白,避免不適當的推測與過度概括。
復雜問題往往有許多解決方式,而不是只有一兩種。而非黑即白的推論,根本無法考慮所有可能用來解決某個處境或問題的方式。
極端的斷言易遭攻擊,適當的斷言則不會。當一個人過度自信的時候,他就會延伸或簡化自己的論證,并加以美化來贏得辯論。很明顯,這種做法是錯的,其本質就是非黑即白。認知真理是復雜的,只有勇于承認自己的解決方式不夠完美,讓自己遠離非黑即白的誘惑,我們才能更接近現實,更接近真理。
在生活中,有些人習慣于根據既往的經驗來對事情進行邏輯論證,其實這種論證通常是不可靠的。僅靠經驗決策,就會犯經驗主義錯誤,導致嚴重后果。
人們的經驗有些時候并不靠譜。人的經驗基本上屬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主體在跟對象發生實際的接觸后,通過感覺器官產生的,它跟認識對象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感性認識只能反映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系,而大部分情況下人們認識事物進行實踐的時候,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因為,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理性認識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和規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在生活中,只有要多一些理性認識,少以感覺經驗為據,才能少犯非邏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