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版資治通鑒【274】拆遷墳墓一萬余座。2018-11-02

4、

六月七日,立趙飛燕為皇后,大赦天下。

趙飛燕立為皇后之后,得到的寵愛稍微衰退。她的妹妹趙合德卻得到空前的寵幸,封為昭儀(在婕妤之上,皇后之下),住在昭陽舍,庭中全用朱紅,寢殿漆成黑色,門檻用銅包裹,涂上黃金。臺階用白玉,墻壁上露出的橫木,用黃金環飾,,再鑲嵌以藍田玉、明珠、翡翠。自從有后宮以來,從來沒有這么豪華奢侈。

趙飛燕另居別館,日日與侍郎及宮中奴仆私通,希望能懷孕。趙合德對皇上說:“我的姐姐性情剛烈,如果被人誣陷,那趙家就滅族了。”然后凄惻地留下眼淚。皇帝相信她的話,之后有人來舉報皇后奸情,皇上就誅殺他。由此皇后公開宣淫,也沒人敢說,但是,始終生不出兒子。

光祿大夫劉向,認為圣王教化,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應該從最親近的人開始,于是采取《詩經》、《尚書》所記載的賢淑妃子、貞潔婦人讓國家興亡、家族顯貴的事跡,以及因寵愛婦人而國亂家亡的故事,按次序編輯為《列女傳》,一共八篇。又收集古籍上有關治亂盛衰的故事,編成《新序》、《說苑》,一共五十篇,上奏給皇上。劉向多次上書言政治得失,陳述可以取法或警戒的歷史案例,前后數十次,以幫助皇上觀覽備忘,補救缺失。皇上雖然不能都采納,但是內心很認同劉向的話,常常嗟嘆不已。

5、

昌陵的規格,十分侈靡,很久都不能建成。劉向上書說:

“臣聽說,王者必須精通三統(夏、商、周三代之繼統,了解改朝換代的道理),明白天命所歸,并沒有一定的對象,不是只照顧一家一姓。從古到今,沒有不亡之國。孝文皇帝曾經贊嘆石槨的堅固。張釋之說:‘如果其中有盜賊想要的東西,就算是固若南山,也有縫隙。’死者埋在地下沒有終了的時候,而王朝卻又興廢更替,所以說,張釋之的話,才是萬世無窮之大計。文帝醒悟,于是薄葬。

“棺槨的使用,是從黃帝開始,從黃帝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墳墓都很小,葬具也簡單,他們的賢臣孝子,承順他們的心愿和命令,薄葬他們,這就是奉安君父的忠孝之道。孔子葬母于防,墳墓僅四尺高。延陵季子埋葬他的兒子,墓的高度,僅僅超過人的手肘而已。孔子是孝子,延陵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是武王的好弟弟,他們對君、親、骨肉,都是薄葬,不是他們節儉,而是為了合情合理。

“秦始皇葬于驪山之間,下面堵塞了三眼泉水,地上堆起高大的山墳,用水銀灌成江、海,用黃金雕成野鴨、飛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計。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的工程還未完成,而周章的百萬大軍已經抵達。項羽焚燒他的宮室,牧童拿著火把找尋丟失的羊只,又失火燒掉了他的棺槨。從古到今,葬儀沒有超過秦始皇的,而數年之間,外被項羽之災,內遭牧童之禍,豈不哀哉!所以,德越厚,葬越薄,智越高,墓越低。無德寡智,其葬越厚。墳墓越高,宮室越壯麗,被人發掘越迅速。由此觀之,孰明孰暗,孰吉孰兇,昭然可見矣!陛下剛繼位的時候,躬親節儉,剛開始營建初陵,規制也不大,天下人無不稱贊您的賢明。但是,后來遷址營建昌陵,填土增高,堆土為山,拆遷百姓的墳墓,數以萬計!建起城邑房屋,限期完工,耗費百億之巨。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臣對此非常憂慮。假如死者有知,咱們挖他的墳,那害處就太大了。假如死者無知,您又要那么大墳來做什么呢?這樣的事,與賢智之人說,他們會不高興;對百姓呢,全是愁苦和勞役;只是讓那些愚昧淫侈的人喜歡;這算什么呢?喜歡陛下上覽明君圣主之行為法則,下以亡秦之禍為警戒,初陵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們的建議,以安撫民心。”

皇上對劉向的話十分感動。

當初,解萬年說昌陵三年可以建成,結果竟不能完工,群臣紛紛指責,皇上交付有司研究,都說:“昌陵地勢地下,填土工程的土方量非常大,填了那么久,墓園中便房的地勢,也僅僅在地平線上而已。把別的地方的土運來做墳,不能保佑地下亡靈的平安。新土堆積,還需要沉降,也不堅固。參與工程的士兵和勞役犯,數以萬計,白天勞動,晚上還點起火把趕工,從東山運土過來,土價已經與糧食相等。工程持續了數年,天下都被拖累。之前選址的延陵,地勢較高,只需要用原地泥土,而且也接近祖先的墓園,先前又已經有十年工程基礎,應該還是回到原方案,恢復延陵,不再強迫移民,才是上策。”

秋,七月,皇上下詔說:“朕執守道德,不夠堅決,決策大事,又沒有充分聽取群臣意見,錯誤地聽信了將作大匠解萬年‘昌陵三年可成’的話,如今工程已經持續了五年,陵中的寢殿和司馬門都還不能開工,天下虛耗,百姓疲勞,而外面運來的新土,又疏松疲軟,終究不能建成。朕見到工程的艱難,驚駭而傷心,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現在,撤銷昌陵,重建延陵,而且不再強迫移民,讓天下不要有動搖之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