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剛剛讀到簡友的一篇文,文中寫到,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們已人到中年。說的太有道理了。
只要是華人世界,或者只要是有過年習俗的人們,心中都有一份年味,一份留在記憶深處兒時的獨特年味。
與其說年味淡了,倒不如說是我們年長了,與親人分開遠了、久了,甚至有些親人已離開我們去了另一個世界了。我們懷念的那濃濃的年味,其實是想念曾經的親人,想念過往的溫馨、歡樂的時光。
記憶中,臘月二十四,就開始有了年味。
這一天,是送灶的日子。中午,媽媽會煮上一鍋糯米飯,盛上滿滿一大碗,倒扣在灶柜上,用來敬奉灶王爺。據說這樣就可以讓灶王爺保佑我們全家火燭安全、五谷豐登。
年后從初二到初五,每天早晨,從灶柜上的糯米飯團中挖出一部分,放進油鍋里煎上一煎,當著早上的點心吃。煎過的糯米飯,吃起來就像吃糍粑,咬在嘴巴里咯吱咯吱作響,又脆又香,回味無窮。
一直非常喜歡這種吃法,可是自從出嫁后再也沒有嘗過。
接下來的幾天,蒸饅頭(我曾經寫過一篇《臘月里蒸饅頭》)、磨豆腐、撣塵、烀咸肉……過年的氣氛越發濃了。
撣塵那一天,全家總動員。先將桌柜、床鋪、鍋灶、水缸等,蓋上廢舊報紙,再在長長的竹竿頂端綁上雞毛撣子或是掃把。
爸爸和哥哥們戴上報紙折疊的帽子,披上外衣,拿著撣子,一人負責一間屋子,撣去屋梁、屋頂、墻頂上的灰塵。撣好后,全家一起動手,小心翼翼地卷起沾滿灰塵的報紙,扔到外面的垃圾堆中去。
然后,帶上干凈的衣服和洗漱用品,我們一家人,一起往鎮上走去,到鎮上的澡堂里去洗澡,洗的干干凈凈,準備迎接新年。
過年前的最后一天,除夕的上午,開始收拾家里的柜子。將衣柜、梳妝柜、老柜、櫥柜,這些種種柜子中的所有東西拿出來,進行分類整理,把不需要的物什全部扔掉。用抹布把柜子的里里外外,擦拭干凈,再把有用的東西重新放進去。所有平時不用只在過年才用的碗筷勺子,也要全部拿出來清洗,以待晚上的年夜飯用。
這些清掃的活兒主要是母親和父親做,我在旁邊打打下手。
哥哥們在做什么呢?他們在戳掛落(北方叫掛門箋)。五張紅紙,覆于掛落的模子上,拿一把戳刀,對著模子的凹處,一刀一刀戳下去,挖出紙屑來。約莫半個鐘頭,上面帶有“福”字或是“五谷豐登”的一套掛落就做好了。
吃好午飯,爸爸媽媽在廚房里開始做湯團,做子孫餅,忙年夜飯。哥哥們開始給每扇門及門框、門頂貼春聯,每個門楣上再貼上五張掛落。春聯、掛落一貼上,家里的氣氛煥然一新,喜氣洋洋,儼然已經是新年了。
家中的布置全都準備停當,年夜飯也已做好。此時,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斟上酒水,歡聲笑語,吃著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
吃好飯洗漱好后,母親拿出壓歲錢分發給我和哥哥們,再從箱子里拿出親手縫制的新衣新鞋,給我們試穿。
穿上新衣服對我來說,比拿到壓歲錢更加高興。
小時候,我非常羨慕有姐姐的女孩,雖然說“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但不管衣服如何舊,有姐姐的妹妹總歸能穿上女孩的衣服。而我家里只有哥哥,媽媽有時甚至讓我穿哥哥們的舊衣服。
過年的時候,媽媽是一定給我做上一套新衣服的,女孩子的,從上衣到褲子,讓我美美的過一個新年。
……
爸爸、媽媽、哥哥們和我,我們一家人,我們一家人所過的一年又一年的春節,那些為了迎接春節而做過的樁樁件件,成為我心中最獨特的、最留戀的、最溫暖的年味!
齊帆齊商學院12期28天寫作特訓營(2)篇1355字,共2408字(命題:關于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