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名精要主義者嗎?

Design Your Life Essentially

《精要主義》一書的副標題道出了我為什么要看這本書的原委:

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

每天,特別是在周末,常常懶散到不想動彈,或直白的說不想做待辦清單上的事情,這樣也就算了,最可氣的是周日晚上就有一種緊迫感和后悔懊惱感,即使這個時候那張惱人的待辦清單已經不知道塞在哪個角落里去了。

這個就是我現在的狀況,想做的很多很多,但貌似什么都做不成,更別說把它做好了,一個典型的非精要主義者。再加上自己眼睛的問題,少看手機少用電腦越發給自己帶來無助感和局限性,壓迫著我這個想要遨游知識大海的扁舟,浮浮沉沉,惆悵若失。

可以說這是一本賣概念的書,也可以說這是一本的被包裝的書,但這些都不重要,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種精神狀態,或者說可以獲得一種力量和方法。雖然這本書與要事第一,斷舍離等有異曲同工,但是我還是在這本書里面學到了一點點,我以前可能已經知道但還未曾做到以后即使忘記也要讓它扎根發芽的思維模式,同時提供了這個思維模式轉化為系統化程序的十五個要素。


Thinking Model

1、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維模式有三個,分別是【選擇】【甄別】和【取舍】

以前知道時間管理不是要我們管理時間,而是管理我們自己,后來知道時間管理面臨本質是稀缺,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帶寬負擔,使自己富足,但是現在這些都是表象,結果在于自己的思維模式的局限性,自以為這些事情對我都重要,我必須做,我能HOLD住,對于精要主義者是選擇真正要做的事情,做取舍,追求【更少,但更好】原則,讓時間與精力只用于有意義的事情。


Explore!

2、精要主義者養成的第一步【探索】

主要是區分出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這一個起手動作很關鍵,決定了精要最終的勝敗與否。首先我們需要有逃離現狀的空間,用于在不重要的大多數事務中探索、思考和識別出來那些真正的少數,有沒有一種抽刀斷水的感覺,好像可以更徹底一些,直接關閉水閘,然后靜靜的想想,最后用最最挑剔和明確的標準,只接受前10%的機會,把自己所有的能力、時間、精力、資源等等都聚集到自己的專長領域。


Say No!

3、精要主義者養成的第二步【排除】

僅僅只是通過探索確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那些少數還不足夠,我們還需要進行裁剪,并且是惡狠狠的毫不留情的踢走它們,并且是徹底的,不要留戀和不舍得,因為無論在什么時候,沒有對不重要的事情說NO,就默認你已經對它說了YES。確定自己的精要目標,既要明確具體的,又要能打動自己內心的,或者換句話說就是能SMART的又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如果找到了精要目標,后面的事情肯定就好辦多了,聚焦也就有了方向,這個就是書中所說的”以一當千“的決定。不要流于形式、模棱兩可,重在實質;具有啟發鼓舞的作用是制定這個精要目標的2大要點,具體來說就是分別問自己問題,”如果只能在一件事情做到出類拔萃,那將會是一件什么事情?“”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成功了?“等等。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我是典型的老好人,說出一個不字,都有一種深深內疚的感覺,要擺脫,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說不,就像德魯克所深信的“因為說不,所以高效”,其實每個人以各種形式在”售賣“一些東西,來換取你的時間,認識到這點并且謹慎的作出決定。但有時候說了YES,又想反悔怎么著?及時止損,不要拖拉和糾結。所以更好的辦法是,定好自己的界線,它可以保護你。


Just Do It!

4、精要主義者養成的第三步【執行】

找到了重要的,也排除無關的,然后要執行,并且形成一種自動自發,自然而然的行為。首先要留有余閑,對應書中“緩沖”的概念,特別是無法預知的事情準備緩沖,注意無法預知并不代表不去考慮,即使再怎么仔細考慮,結果也還是遇到的無法預料的問題,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多預留50%的緩沖量,這個夠狠的,不知道審核批復預算的人能不能理解。精要主義者不會貪多求全,往往小小的階段勝利,也要自我激勵自我嘉獎一番。讓執行這件事情潛移默化的變為順手的習慣,通過關聯觸發器或者某個刺激物來啟動。

最后,要成為精要主義者,自律的追求更少,“更少,但更好”,去過一種真正重要而有意義的生活。本書定義了精要主義者的思維模式并提供了成為精要主義者的具體操作層面的方法。

我們這個時代是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的時代,知識信息資源大爆發的時代,總有看不完的信息、聽不完的消息和說不完的話題,所以更需要以精要主義武裝自己、強化自己,遵循追求更少這個鐵律,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我要做一名精要主義者。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極佳的警醒和起始,書上永遠都不會說的,自己的事情還是得要靠自己去探索、排除和執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