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簡書上寫讀后感,先說說我打算寫的這本小說讀后感格式,首先:為什么讀這本書?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和內容分別是什么?最后:合上書后留給我什么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質數的孤獨》,最先吸引我的是她的名字,直到寫下這句話我才意識到之前把她稱作《孤獨的質數》是個美麗的錯誤。她得封面被很多人翻過,斑駁的書面滿是褶子和折痕,黑色封底左側一片黃色的樹葉映入眼簾,下端是從313開始的紅色數字,細看都是質數,用·隔開,其實她原本應該是整版封底都是紅色的數字吧,然而歲月的痕跡讓她在許多的讀者手中玩味過,這么一來,右上角那白色的“質數的孤獨”其實也不算很孤獨呢。
翻開了扉頁,一張類似“卷福”里莫里亞蒂的照片躍然紙上,英俊帥氣的他是意大利獲得粒子物理學博士的新銳作家——保羅·喬爾達諾,因為《質數的孤獨》一書獲得意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而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令我意外的是他作為一個自然科學理論研究學者竟然能在文學上有如此大的造詣,若非是對文學的濃厚興趣和感知力,以及對文學和自然學科游刃有余的融合力,恐怕不會有這被世人稱贊的作品。作為學習同樣自然科學的我,是不是也能憑借著對文字的小愛和對本學科的理解,從橫向和縱向來挖掘哪怕一絲絲潛力呢?
我帶著對“質數”相關學科,譬如數學、物理、天文學等自然學科的好奇,類比劉慈欣的《三體》,期待著我是用何種意志力克服枯燥與慢熱去讀完這一部燒腦的科幻小說。然而,文體我就猜錯了。簡單總結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天才雙胞胎哥哥嫌棄并趁聚會遺棄了有智力缺陷的孿生妹妹,他永遠忘不了把妹妹丟在公園里,妹妹的那一個眼神,從此他活在了孤獨、封閉和自殘的陰影之中,他在讀中學時,被一個患有厭食癥的瘦弱因滑雪跛腳的女孩吸引,女孩的玩伴刻意給他們制造機會讓他們獨處并期待能發生點什么,只是并且只有親吻就已經足夠在彼此心底播下了種子。而同樣被他吸引的還有因幼年被鋼琴男老師的手把手教學產生同性之情的另一個男孩。男孩和女孩逐漸地靠近卻一直以誰都沒有說開的“友誼”的身份陪伴左右,男孩固執地相信和女孩之間有類似孿生質數的關系,是兩顆孤獨的心相互吸引卻心照不宣,直到后來女孩由于母親生病住院和一個醫生越走越近,而男孩以優異的成績讀完數學專業的大學并收到了國外一所大學任教的聘請,兩個人都在猶豫怎么辦。男孩向傾慕他的男孩問去留,其實已經選擇留下來,這卻徹底傷透了那個男孩的心,而女孩直接到家中找他,問該不該接受醫生的追求,男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卻一句話沒說也沒有過多的表情變化,女孩走時期待著些微挽留,沒有。就這樣,男孩決定去國外任教,而女孩選擇了一份攝影助理的工作和醫生組成了家庭。醫生很愛她,就連看著她每次把食物偷偷地隱藏丟棄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直到他發現因為女孩的原因3年都沒辦法懷孕,過上和別人一樣正常的生活,醫生不再隱忍了,他憤怒地譴責她厭食對自己不好,更沒有辦法給他和他父母一個交代。摔門而去的他反而給女孩一絲釋懷,也許她心里永遠有一個無法替代的位置。男孩一門心思撲在他的工作上,他的同事邀請他參加聚會而給他介紹了一個女人,后來這個女人主動投懷送抱,完成了他人生的一夜之歡,他對此卻感到不安和排斥,終于在接到女孩附上他們嬉戲時婚紗照的信件的第二天,搭乘飛機回國,在家里滯留了一刻立即去到了女孩住處,剛敲門時女孩還在刷牙,立馬關上門化了美美的妝再開門迎接,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女孩因為前些天在醫院門口暈厥的前一刻疑似看到了和男孩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孩子,以為那是他的妹妹這才緊急的寫信說“有重要的事”叫他回來,女孩帶他開車去到遺棄妹妹的那個公園,他不會開車而差點撞車,她安撫著他,帶他回了住處,終于,他們擁吻在一起,這時,男孩起身去洗手間,他看到毛巾上寫的是女孩和老公的名字合體,才發現原來這里已經不是以前他所熟悉的一切,帶著不動聲色的失落他走了出來,和女孩說“我走了”,而女孩也對他說“好”,關于那個緊急的事,也就不了了之,女孩想,也許是錯覺呢。就這樣,男孩走了,等航班時發現了口袋里那個女子的電話,他笑了。而女孩獨自驅車去了他妹妹消失的那個公園,心想現在就算她消失了,也不會再有人找她,但她已不再有任何期待了,微笑著看著天空站了起來。
我用了大約三個小時看完了這本書,不是燒腦費力的科幻小說,也不是浪漫或跌宕起伏的愛情小說,說不上來這是一本什么體裁的書,讀完之后,為他們最后各自的微笑感到稍微的釋懷,對曾經共同經歷孤獨歲月的惺惺相惜,到如今激情重燃又冷卻的平靜,這一頁,終究是要翻過去的。書上說,因為質數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而越往后,越難遇到相鄰的兩個質數,或者夾一個合數的兩個孿生質數,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熱鬧的集體都少不了歡聲笑語,而孤獨卻因人迥異。時間是個好東西,若干年后的回想真的會一笑而過,年輕時隱忍的渴望在得到滿足的那一刻隨著現實也隨著時間飛入云霄不見,孤獨的交叉之后是釋然,是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