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年級開始,孩子們算是正式的開始學習文化知識了。比起在幼兒園時的散養狀態,上一年級,才真正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重視。在頭一年里,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的開始,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打好課業基礎。
當第一個學期結束,家長們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了孩子在學校的狀態。這從期末考試的成績里就能看出端倪來,孩子在課堂上是否有認真聽講?是否對學習有興趣?成績能反應一二,但不是全部。老師也會適時的告訴家長,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比如有的孩子在課堂上難以集中精神,小動作頻頻,講小話,打擾身邊的同學等等......這些問題不但會耽誤自己學習,也會干擾到其他同學,造成不好的影響。
那如何讓孩子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怎樣讓他集中注意力呢?
注意力,又稱專注力,指一個人專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許多學習差學生的共同特點。
只要不是天生的多動癥兒童,和注意力障礙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有非常好的專注能力。
孩子在生下來的頭幾個月,我們只要讓他喝飽,保持身子干爽,把他放到床上,通常如果小嬰兒沒睡著,他最常見的動作就是咿咿呀呀的“說話”、有時是盯著天花板看老半天,當小嬰兒眼睛睜著,身子是靜止的,看起來像是在發呆的時候,都是他在專心的”研究“某一件事物,這個時候就是孩子最初的專注力。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期,在他們最初的注意力開始形成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要做的就是,保護他這種安靜的狀態不受干擾!盡量不去逗弄他,不要跟他沒完沒了的說話。讓他看完、發呆完,發出“嗚哇嗚哇”的哭聲叫喚時,再去抱他。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當小孩有了第一個玩具、第一套積木、第一次畫畫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就是安靜的呆在旁邊看著他玩,千萬不要跟他指手劃腳的說“應該這樣玩、那樣擺、這樣畫、那樣畫......"對還是一張白紙的小孩來說,最忌諱的就是這樣的“指揮官”。當你把一切玩法都給他做好示范,當你在一張白紙上已畫好了畫,那他能做的,就只有模仿。如果你讓他自己玩、自己畫,他可以拿出他天馬行空的思維來,玩出我們從沒見過的花樣,畫上我們從沒見過的圖案,他天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得到了釋放和發揮,而當我們先入為主的去“教導“,是不是就把這天生的創意扼殺在了搖籃里?
刻意的留些安靜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自己玩,這不但是最好的專注力訓練,也是在保護一個天生的創造者。
在孩子稍微大一點能獨立行走,在外面玩耍的時候,他們能自己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了,有時看到孩子蹲下來觀察一只螞蟻或是昆蟲入迷的時候,我們不要打斷他催促他快走,讓他靜靜的觀察,等他想走的時候,我們再走。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發現孩子有著迷專心的時候,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去打斷和干擾,讓他們靜下心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開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這樣累積起來的安靜時刻就慢慢的養成了注意力集中的習慣。即使在遇到干擾時,也能很快就靜下心來。
有位媽媽在看到這篇文章時,挺懊惱的說:“唉,要是我早看到這篇文章就好了,每次在女兒看書入迷的時候,我還一個勁的催她快來吃飯。如果知道專注的時候不去干擾,或許她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會更長!耽誤半小時吃飯又餓不壞,可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話,對她對我來說,還更糟糕!”
是啊,很多時候,因為我們不了解實際情況,反而去責備小孩拖拉、磨蹭,導致他們不得不停下手上的事情來配合我們,殊不知,我們就在哪次的催促和干擾中打斷了一個天才的思維。
小孩的專注力是天生的。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們種種安靜的時刻不要去打斷和干擾,保護他們天生的這種能力。在許許多多的安靜獨處時間后,專注力也得到了強化,他們就有能力排除外界的干擾,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靜得下心來,從而把精力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探索中。這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支持和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