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被朋友圈刷屏兩周后,壓著自己不去看影評,在昨天終于看完了《敦刻爾克》。坦白說,這部更像是敘事片,不像是戰爭片。沒有大型的戰爭血拼場景,也沒有氣勢恢宏的爆破對抗的畫面,或者槍林彈雨的血肉橫飛。像五彩斑斕的灰,黑暗中透著溫暖與希望的光芒。
有點瑪麗蘇了,然而,最燃的不就是這種壓抑以后的爆發嗎?
說說他不算大型陣容的爆發,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場景。
場景一:英國海軍將領與陸軍中校的對話。
開頭:
“預計撤離多少人?”“3萬人,但是軍方希望撤離4W多人。”
“什么?這里有40萬人被困!”“沒有辦法”
最后:
“你看到了什么”“Home”
海軍將領“丘吉爾要救3萬人,現在有30萬了”“現在我要去救法國人”
在戰爭面前,一切似乎都變得渺茫。被德軍逼到角落的英法聯軍,近40萬聯軍被德軍圍困在敦刻爾克這個位于法國、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此時他們離安全區英國只有26英里,但沒法回去。最后丘吉爾發動了“發電機”行動,最后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對我來說,敦刻爾克不像是一部戰爭片,更像是一部敘事片。
但,已號召全國的非軍用船只參與救援。
那些小船有什么用?!
他們,可以上岸…(大型船艦需要靠海堤,太靠近海岸無法停泊)
在片頭就有種沉重的無可奈何,戰敗了,受困的戰士,被國家給放棄了嗎?40萬的軍隊,只能有3萬救援撤離。有點無情和壓抑,也許因為這樣才更理解在這一周,士兵用各種手段逃亡求生的行為。也因為這樣絕不可能的軍令和絕望的背景下,讓最后出現的一大批雜牌軍民船,成功完成這次史上最大的軍事撤離。
坦言說,這不是一次“落水狗”的撤退,而是祖國人民的召回。
每個上戰場的士兵背后都有一個家,有家人支持。也許戰場的血腥和無情,甚至危險讓人回不來。死亡,很可怕,讓人怯步。但是,比生命還重要的是家人,是對他人生命的憐憫與珍惜。也許為什么在最后這一幫雜牌軍船隊出現的時候讓我熱淚盈眶。不是矯情,而是人性的光明戰勝了陰暗面。
場面二 我再堅持一會兒
沒有護航,也許撤退的死亡率更高
在這場撤離里,海軍>陸軍>空軍,海軍比什么都來得重要。但在我眼里,其實沒有他們的堅持,或者撤離在開始就已經是結束。
機器故障了,有可能的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意外。面對選擇,是停止行動回航,還是繼續。他們選擇繼續,用粉筆記錄不斷消耗的油量,冷靜的擊落一直盤旋在艦隊上方如同禿鷹般看著茍延殘喘的動物,下方是一直緊張關注是否會被敵軍擊沉。(敦刻爾克戰役里面,希特勒當時做一個蜜汁決定,停止了對英法困軍的陸地攻擊,而采取較遠的空軍攻擊)。與別的空戰電影,在這部片的對決中,沒有將熱血的配樂聲響,也沒有擊落敵機的喝彩歡呼,更像是憋一口氣之后的喘氣,寧靜卻讓人平息的空戰畫面與飛行員的索敵動作。肅殺的寧靜,而在第一駕飛行機擊落以后,第二駕飛行機在海面迫降以后,只剩下一駕油量極低的戰斗機。
我想,哪怕做了油耗記錄,他們也沒有回去的打算。只不過衡量的是,在最后的時刻,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做好最后的護衛與驅逐的本分吧。
在結束的最后,老飛行員飛越月星光號老爹及掃雷艇上方時,看到一架攻擊機朝著掃雷艇進入投彈航線的時候,他選擇不按原來可以拯救自己的飛行路徑做飄降動作(飛行員在計算執行任務的油量時,皇家空軍總是預計油量能在過程中執行幾次空戰后,不做回航的動作,而是于海上迫降再由船團航道上的船只撈救起,回到本土換了飛機再上),而選擇帶桿掉頭后,借著飄降的動力與路徑擊落正在攻擊地面友軍的敵機。
代價是他的高度降低,沒辦法再做盤旋動作,隨著地面友軍的歡欣鼓舞與熱烈喝彩,他已經飄過了英法聯軍為掩護撤退所建立的灘頭防線。但他沒有因此驚慌失措,起落架手柄拉下后,發現故障,他就以手搖的方式放下起落架,飄降在另一端的灘頭上。離開座機先以信號槍將座機破壞,即遭德軍俘虜。
坦白說,這是我看過最安靜的戰爭片,最后飛機爆破,老飛行員下來,俘虜帶走……
是肅然起敬的沉默。
想起丘吉爾在對英國皇軍空軍講話里面說的,“在人類戰爭史中,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對這么少人,欠下如此深的恩情。”
義無反顧的付出和從容淡定的隕落。
關于沒有主角的話
主角就是持續飛翔一小時的空軍飛行員,一天的月光石號船老船長,一周中一直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回家的小兵,還有在海岸指揮救援到最后的海軍上校。
其實里面哪個人不都是主角,對于紛紛擾擾的評論聲,坦白說,只不過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可是無可否認的是,看完他以后,會讓我們思考戰爭的殘忍與和平的可貴。
還有很多的小任務小細節,像混進了英軍逃生隊的法國戰士,小士兵說,他是我們的同盟軍,我們都是逃生而已。
沒有說舍棄誰就能得到“諾亞方舟”的船票,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中途遣返。
戰爭的可怕,不僅僅是正在進行時的恐懼,還有過后的心理創傷。月星光號上,被救的被魚雷擊沉的幸存者問老船長的兒子那個被他誤傷的孩子,“那孩子怎么樣”“很不好”,到后來“那孩子怎么樣,會沒事吧”“會的”(誤傷的孩子已死)。
甚至影片的最后,士兵因為自己吃了敗仗而內心不安,他擔心自己受到人民和國家的譴責,擔心自己背上懦夫的罵名,以至于在有人敲他火車車窗的時候都不敢抬起頭來看。好在老人遞過來的是啤酒和擁抱,“回來就好”,這是對于成功撤退的33萬人最暖的安慰。
他們已經承擔太多的,背負的壓力也太多,也許,給予一些的包容和支持就讓他們溫暖如初。
最后的最后,也許用一句話說。
Hello,welcome back.We are always here.
背景閱讀理解:
http://cul.qq.com/a/20170726/034709.htm